专业光学筛选机-CCTech

专业光学筛选机-CCTech 被访问过:304547

浚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博客首页 华人螺丝网

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

2008/1/6 9:19:00| 分类: 默认分类

工业革命之前,大多数的人居住在村落,生活于交通、通讯、能源以及健康都是相当不足的状态,一般人的平均寿命短促,生活困苦,大都饱受贫穷、疾病以及饥饿的煎熬。当时工匠们都是利用手工制作生产,由于速度慢且产量少,售价自然不低,并非一般人消费得起。然而在工业革命之后,许多先进国家的这种景象逐渐大大改观。 拜机械之力,能以相对低廉的售价买到大量生产的物品,使得数以百万计的民众享受了工业化所带来的好处,一般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大幅提升。 这种情形在二次大战之后尤其显著:电力、天然气与自来水的供应,以及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使得一般民众生活环境和过去大大不同,无论是食、衣、住、行都便利多了。另外,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进步改善了一般民众的健康水平,延长平均寿命。工作劳苦减轻,旅游机会增加,同时也有闲暇参加文化活动。 自1970年以来的这30多年显示的消费水平正是人类历史上所有文明取得的最高成就。他们体现了一种盛行的人类社会新形式:消费者社会。在工业化的土地上,消费现在已渗透到社会价值之中。在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日本和美国——的民意测验显示,人们正以他们的消费数量来衡量成功,并且这种观点有继续攀升的趋势。事实上「消费者」和「人」已经变成了实质上的同义词。 讽刺的是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消费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是微乎其微的。更糟糕的是,人类满足的二个主要源泉——社会关系和闲暇,似乎在转向富有的过程中已经停滞或枯竭。使得在消费者社会中的许多人感觉到他们物质充足的世界心灵莫名其妙地空虚——由于被消费主义文化所蒙蔽,人们一直在徒劳地企图用物质来填满或替代不可缺少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其实恰如德国经济学家修马克(E.F. Schumacher)所说:人的需求是无穷尽的,而无穷尽的境界只能在精神的领域中求得,绝不含在物质的领域中求得。在他为一本把人当回事的经济学著作「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所写的序「生命走的是曲线逻辑」中,修马克指出,少即是多,其中蕴含强大的解放力量。少即是多-「拥有更少,过得更好」?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一点都不合乎逻辑,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少即是少,多即是多,怎么会是少即是多?经过阅读由古狄恩范登布洛克(Goldian Vanden Broeck)所编着的《少即是多》一书之后,笔者才恍然大悟其中深意。原来作者的观点是说一个人在这个世界所想追求的应该除了物质层面的满足之外,还有精神层面的课题。 所谓「少即是多」,就是说当花费在追求钱财的时间少,随之烦恼也就少,另一方面就会有较多的时间照顾精神层面,例如照顾身心健康、增强亲情和友情、有时间读书和旅游等等金钱买不到的人生之乐。 说实在的,一个人就算拥有数百栋的豪宅,每天晚上睡觉时所能躺的面积仍不过数尺之地;就算天天满汉全席放在眼前,一个肚子所能装得下的美味仍然有限。拥有过多的身外之物只不过增加怕被人抢的忧心,更何况疾病伴随着富裕的生活如过量饮食和放纵声色而生。财富所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确实是一种几乎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谁能抗拒财富的吸引力呢?在一个竞相追逐财富与物质享受的时代,人们被自己的贪欲蒙蔽了心智,请问财富与个人谁是主体?谁是附属?人的独特性何在?人的尊严何在?人的自由何在?当前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无」的时候,人何在? 适当的物质追求是合理的,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过一定水平的生活。但是地球所蕴藏的各种资源的数量都是有限的,如果不知节约而任意浪费,我们后代子孙将面临无资源可用的窘境。诚如修马克指出,经济发展只能「到某种程度」;生命只能复杂「到某种程度」;追求效率或生产力只能「到某种程度」;使用无法再利用的资源只能「到某种程度」;完整人性对细密分工只能忍受「到某种程度」。过低的生活水平固然令人无法忍受,盲目追求更多也并不必然就会生活得更好。 总而言之,想要从根本解决成为单面向人的这个问题,必须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着手。富足是一种心态,一套处世哲学。富足意味着愿意接受合理的生活水平。懂得如何让自己在物质与心灵双方面取得均衡,快乐过日子,恐怕才是人们真正聪明睿智的抉择。如果人人都能打从内心愿意在满足个人的基本物质需求之后,就把握大好时机转而探索生命中其它的面向,这个世界将会呈现出与现在全然不同的景象。

分享到:

阅读(1474)| 评论(0)| 收藏(0) 收藏

上一篇:TQM已死?

下一篇: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