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光学筛选机-CCTech

专业光学筛选机-CCTech 被访问过:304631

浚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博客首页 华人螺丝网

创新的连续性

2006/12/25 14:36:12| 分类: 默认分类

创新并非建基于规划良好的线性程序。创新肇发于一个模糊的构想(idea),接著发展成概念(concept),然后成为一个发明(invention),最后具体成形并商业化。这即是创新持续且反覆进行的相关阶段,而且,构想、概念、发明、创新(innovation),这些词汇常交替使用。我们常听到:「这是一个创新的构想!」但构想、概念、发明、创新的意义却各自不同。因此,当我们陈述从构想到创新的连续程序时,我们的真意为何?创新程序起于模糊的构想,而后开展一连串创新程序。 构想 除非有人刻意探究,模糊的构想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构想只是构想,不具任何意义。我们心中萌发的构想很少具体成形。多数企业虽然不欠缺各种构想,却欠缺进一步探究这些构想的意愿。员工建议箱内或许爆满,但建议者却欠缺将构想弄出一个结论的热劲。 模糊的构想就像它的称谓,只是一个模糊的构想;可能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思维,一个对于某影像或声音的回响,或是一个白日梦的片段。模糊的构想必须加以思考,才能决定它的重要性。构想必须形成粗略的架构,才足以和他人沟通。将构想化为文字常遭遇相当困难,因而迫使萌生构想的人必须深入思考。反覆思索才能使构想逐渐成形,而最后成形的构想很可能与当初萌发的构想迥然不同。 处理构想必须深入思考。我们都知道,我们愈去思考构想,我们对于这个构想知道得愈少。一个初萌发的构想,很可能是某个重要议题的答案,或一个绝佳的机会。但唯有我们开始处理这个构想,上述成果才可能实现。西奥多·李维特(Theodore Levitt)曾说:「创新,这件事现今的问题,在于萌生构想的人通常有一种看法,即是他们提出构想的时候,他们的责任已完成,而细节和执行问题应该由其它人去做。通常,愈有创意的人,愈欠缺自己动手做的责任感。」李维特于一九六九年写书时描述这个现象,但现今许多企业仍普遍存在这种情形,尤其是高阶经理人和主管。将模糊的构想具体形成一个新且有用的东西,必须处理许多细节,需要有相当大的兴趣,耗用许多时间精力,以及坚持的毅力。所以,除非付诸行动,构想将只是构想。最理想的状况为:萌发构想的人对于这个构想有持续耕耘的热情。 从构想到概念 一个构想转化为可行的概念,必须考量落实这个概念的组织及其制度。于概念形成阶段,可行性方面的信息必然相当有限,但仍然必须加以考量。此外,还必须搜集新信息,以供决策考量。概念形成包括下列各项工作:  ˙确认可用资源──包括组织内部及外部的资源。  ˙了解组织氛围──创新需要组织氛围支持。  ˙评估组织的能力──包括个人、各个团队、各个部门的能力,汇整成整个组织的能力。  ˙解读国际性及经济性信息──涵盖与概念有关的各项资料。  ˙评估支持单位的能力──包括组织内各个支持单位的技术水平、作业能力,并注明其差异。  ˙接口管理──涵盖实际落实概念的各个部门。  ˙整合各人员和各团队的能力,成为组织的整体能力──个人能力凝聚为组织能力。 不论是工商业、政府单位或教育机构,如果没有集中精力努力工作,构想不可能转化为可行的概念,组织的能力必须大于各人员力量的总和,因此需要管理和训练。几乎没有任何构想,可以只运用单一专业,即成功转化为概念。而一个构想转化为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公式可循。 一个可行的概念,不仅必须白纸黑字说明它对公司的贡献度──还必须提出证明。所谓证明,即是这个概念的可行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确认已知及未知的各项要素。已知的要素必须明确,未知的要素必须解决。 如果某个构想被清楚陈述,于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必须考量下列几个问题:  ˙这个概念如何能促进组织达成目的、完成使命或执行策略?  ˙这个概念是否符合组织的长期性策略?概念落实之后,将如何提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  ˙这个概念是否经过系统化思维进行分析?  ˙所需的科技是否可由组织内部提供?如果不能,组织外部是否有此资源?  ˙概念发展至何种阶段时,目前运用的科技将不敷使用,必须采用更尖端的科技,甚至目前尚未发展成形的科技?  ˙营销、业务、配销部门是否已准备就绪,将全力执行这个概念?如果任一部门尚未准备就绪,是否有其它替代方案?  ˙竞争因子为何?  ˙所有所需资源是否齐备?  ˙组织氛围能否提供支持?  ˙这个概念的致命缺点何在?是否已解决?阻碍这个概念落实执行的因子为何?  ˙是否经过确实的财务分析?  ˙投资报酬率如何?  ˙不确定因素是否曾被考量?  ˙未知事项是否已解决?  ˙风险是否经过评估? 一个具体可行的概念必须明确回答上述各个问题。于构想转化为概念的初始阶段,这些问题的答案必然不明确。但随著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获取,不确定可以消除或逐渐减少。关键在于,负责形成概念的人不可以坐在书桌前闭门造车。建构概念必须广泛搜集新信息。为什么目前社会大众不同意实施生存照护制度?为什么教育机构难以解决目前的问题?为什么任何组织都难以接受变动?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运用逻辑方式提出多种答案,但必须付出相当努力,耗用许多时间和精力。 发明 发明这个字眼无须多做诠释,但我们可以经由多个角度检视它的定义。下列三个看法分别出自一位经营管理学者,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以及一位经济学家:   经营管理学者:   我们发现既存但我们不知的事物;我们发明不曾存在的事物。   著名教育家:   发明的过程包括创发新构想,以及使新构想具体运作的所有努力。   经济学家:   每一项发明都是既存知识的新组合方式,并能满足某种需求。 因此,我们发明不曾存在的事物,创发新构想以及使新构想具体运作,并满足某种需求。这三个看法都以某种方式强调既存知识。发明不是科学。零件、配件、器械,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各项设备,都是发明品,而且都是基于既存知识的组合。我们通常将专利和发明联想在一起,但许多新发明品并没有专利。譬如,许多企业并没有为他们的生产程序申请专利,而将它当成业务机密。某项专利一旦获得专利权,即公诸于世,任何选择使用这项专利方法的人,都可以取得新发明的书面资料。许多专利权并没有造成竞争优势,因为专利一个接著一个被发明。最好的办法,即是发明具有重要价值和附加价值的专利品。 创新 创新的真正意义为何?根据《牛津大辞典》(Oxford Dictionary)的记述,创新这个词汇首次出现于一二九七年。于一五六一年,卡文学院(Calvin's Institute)的诺顿(T. Norton)曾说:「子民必须顺从领主,不可根据一己的意思创新。」于一八二四年,穆锐(L. Murray)曾说:「创新的精神延伸至文法,尤其是时式。」。于一九三九年,舒比特(J. A. Schumpeter)说:「没有发明,创新仍然可能;发明不必然导致创新。」 创新的要素如何,目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构想、概念和发明是创新的前导。构想和概念大部分都不能落实。发明固然能获得专利权,却必须投注大量资源才能实现内容。下列对于创新的描述,能显示它的若干真意:   爱德华.罗勃兹(Edward B. Robert):    第一个通泛概念为:创新=发明+开发。发明的程序包括创设新构想,以及落实构想。开发程序包括所有商业化、应用、转化。即是为了特定目的发展构想、从事发明、评估此一目的,进一步研究转化或发展,最后则是将这项科技成果广泛应用。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    创新并不是指科学或科技方面,而是经济环境或社会氛围的变迁,是消费者、制造商、民众、老师、学生等人行为的改变。创新能创造新财富或创造行动的新潜能,而不是新知识。   吉霍德.平恰特(Gifford Pinchot III):   发明是天才的行为,针对有潜在实用价值的新设备或新服务,创设新概念。发明是创新的起始阶段。完成发明之后,即进入创新的第二个阶段:将构想转化为成功的商品。   西奥多.李维特(Theodore Levitt):   一般而言,创新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观察:(1)新而且从来没有人做过的。(2)公司或工厂现在正在做的、新的,而且以前没有做过的事。严格地说,创新指的是--新的而且从来没有人做过的。 这些对于创新的诠释,观点各自不同,却没有相互抵触之处。在各个领域、各个产业中,发明的意义都相同。创新则因为范围广阔--从引进新材料至设置大型系统,因此必须仔细探究这个词汇的意义。上列对于创新的陈述,究竟说明了什么?综合起来如下:   ˙创新是创发新构想并落实新构想。   ˙创新并不是指科学或科技方面。   ˙创新能创造新财富或创造行动的新潜能,而不是新知识。   ˙创新将构想转化为成功的商品。   ˙创新是经济环境或社会氛围的变迁。   ˙创新必须考虑使用者的立场。   ˙创新=发明+开发。   ˙创新之事必须落实或商业化。   ˙创新是指新的而且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但做起来进程缓慢。   这些描述都建基于一个事实:   创新=发明+落实/商业化 创新起始于一个构想,然后构想转化为概念。这个概念是已知知识的组合,而且可以被落实以达成某个目的。发明和创新都具有创造性,必须思考可能性,思考不同的做法,思考如何组合已知的知识。发明者和创新者必须具有处理这些因子的能力。发明者和创新者都必须对现状不满意,并有能力找出改变现状的方法。

分享到:

阅读(1366)| 评论(0)| 收藏(0) 收藏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