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人杜子腾的博客

好男人杜子腾的博客 被访问过:1739803

https://blog.luosi.com/personblog_2-2851.html

博客首页 华人螺丝网

中国民企一做大就会出问题?

2006/8/3 23:03:37| 分类: 默认分类

刘红鹰   消息称,来自飞利浦的黄新忠已接任太平洋董事局主席和总裁,严介和称,只保留10%股权,严介和推出了管理层,不会再出现在任何富豪榜上。对于太平洋的特殊架构,严介和自有理由,他认为中国的民企不能做太大,一做大就会出问题。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你如何中国民营企业做大的问题? 唐凯林    民营企业究竟能不能做大?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命题,就如同孩子刚刚满月时就预测他的寿命,或者仅根据一个人手心的所谓"生命线"来进行推算一样。     网易商业报道的编辑把这个命题抛给我,是缘于太平洋集团的严介和对中国的民营企业算了一卦,其结论为:中国的民企不能做太大,一做大就会出问题。     鉴于这样的顾虑,严介和将太平洋建设集团分为两条线,6个集团。一条是"南京-上海-北京"的产业、资本和政治圈,属于管理集团。上海苏商集团将是这个链条的核心。另一条是将太平洋集团下的工程、工业和投资三大集团独立,作为运作集团。通过这两条线进行交叉式管理。并在南京、上海、北京打造独立的三个集团,而不是一个集团的分公司。从某种程度上讲,任何一家出了事,都不会牵连另一家。     很显然,现在很难预测严介和如今的这些举措是不是治疗"做不大病"的良药,会不会使太平洋集团在"民营企业做不大"这个问题上幸运地绕道而行。    就我的认识来看,民营企业做不做得大,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首先是企业家自身的素质;其次是企业内部制度的构架;最后是民营企业外部生态环境,这包括法律制度的完善,社会心理对企业家的态度等。     企业家自身的问题     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最危险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的大脑,实践中有不少的案例告诉我们,很多企业帝国的缔造者往往也是企业帝国的毁灭者,很多轰动一时的企业死亡案例,其最后的论证结果其实就是"自杀".在这里不妨以哲学观点来加以说明:内因和外因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前途和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可以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变化过程;外因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它们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不难看出,一件事情要变坏,内因是主谋,外因是帮凶;而一件事情要变好,内因是主角,外因是配角。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因素从表面上看是无法预料,也无法控制的,成败似乎是听天由命。而事实上人对事物认识的深度是可以通过经验、学习或其他方式来得以延伸的,除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可抗力".所以民营企业要做大,首先就要突破自己,而所有这些自身突破的努力,都是一场企业家与自己之间的战争,如果不能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就不可能演变成"职业企业家".企业最终会被自己折腾而死,试想莫大的一个隋王朝都能被杨广折腾毁灭,何况一家企业?     企业内部制度的问题     "非制度化生存",这是目前广大民营企业的生存缩影。有人说这样的生存方式是形势所迫,大量潜规则的盛行哪还容得下企业家们精耕细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就我对"非制度化生存"的理解,其实大部分的因素是指企业"外部行为"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指企业"内部行为".一支常胜的军队并不一定就非得熟读兵法,将在外,一切因势利导,兵无常势。也就是说军队的外部行为方式总是以"结果导向"为主,过多的制度规范往往是追求胜利道路上的绊脚石。     但是,一支常胜的军队,其内部行为往往是受到严明的纪律所约束,是标准的"制度化生存".企业生存也是如此,即便在商场竞争中的行为方式可以在制度化的边缘游离,但企业内部管理仍需以"制度化"为原则,这样的要求也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口号以及"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相匹配。     在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上,我们广大的中型以上民营企业都有着自己的董事会,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结构安排是非常脆弱的,董事会制度的结构性制衡在创业者的权威面前就如同一只漂亮的花瓶。     家族企业里的董事会制度是典型的"封建君主制".董事会在这类企业当中就像是聋子的耳朵一样,属于摆设用品。它的存在只不过是为了应付法律的要求,它唯一的价值就是可以充当企业君主的"民主幌子". "君主立宪制"的董事会是专门为那些厌倦了独裁的企业家所准备的,此类企业虽然有"共和"的理想,但却没有做好放弃权力的准备,属于"民主投机者",其所有的努力只不过是在巩固家族的权力,在为自己的"姓氏"服务。     好的企业内部制度可以弥补很多企业家自身的缺陷,能够缓和企业家的狂躁,抑制企业家的幻想和冲动,限制企业家的独断,惩罚企业家的错误。只不过这种内部管理的突破需要企业家放弃对"人治"的迷恋。"家天下"的企业形式会决定着董事会的运作模式,很难避免"一个人跳舞"的局面。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不了,企业何以做大?     企业外部环境的问题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里有这样的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为什么淮南又大又甜的橘,移栽到了淮北,就变成了又酸又小的枳?因为土壤不同,环境不同。对于国内的民营企业家来说,环境选择的余地并不大,他们只能在发出一些声音的同时选择适应。     但这并不表示构成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不需要突破,企业外部制度的建设是更大的社会工程,有建设性的土壤改良、环境优化是民营企业最期盼的突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物种进化论或优胜劣汰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条不破的真理。但是,这样的生存哲学过于被动和消极,仅仅是被动地适应对于社会制度、社会体制以及社会评判体系没有太多的建设性,也不利于外部环境的突破。     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上来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便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所以生产关系自身存在一个内部改良的动力,因为被取代的风险会促使它自发性地突破和完善。     但是仅仅依靠这一自发的改良是不够的,生产力的话语权所产生的社会信号会形成一个更强大的推动力。因此在企业外部环境的突破上,民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家有"作为"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适者生存".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非公36条等突破性的政策、法律的出台绝不是一个静静等待而来的结果。     所以,外部环境如果不够优越,也培育不出大的民营企业来。 刘红鹰 网易财富中心总监 唐凯林 《英才》执行主编

分享到:

阅读(1076)| 评论(2)| 收藏(0) 收藏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匿名2006-08-30 06:08:27

企业家自身的问题

匿名2006-08-11 16:07:55

谢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