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人杜子腾的博客

好男人杜子腾的博客 被访问过:1739036

https://blog.luosi.com/personblog_2-2851.html

博客首页 华人螺丝网

读历史名人学成功之道--苏秦(1)

2008/6/22 16:53:21| 分类: 名人奋斗史

合纵六国的苏秦

战国历史是一个各色英雄均辈出的时代,如果说战国末期在诸侯七国中谁领风骚,做了六国宰相,为合纵大业鞠躬尽瘁的苏秦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他一生为了燕国的强大而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同时又大大影响齐、赵、魏等国的政治决策,为燕伐齐做了准备。他取法诸于百家的学说加以融汇,游说诸侯国君,讲究机谋权变,被推为当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苏秦刺股图

连横失败,家亲难容

苏秦,历史上有名的游说家,字季子,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17年前)洛阳人(今洛阳东郊一带),出生于殷富的农家,他向来有大志向,曾拜鬼谷子为师,专攻纵横捭阖的谋划术,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然而他刚“出道”时的“事业”却并不顺利。

最初,苏秦是想用“连横”的策略来实现其自身的抱负,无奈却不受信任及重用。

这还要从其初出茅庐说起。苏秦辞别鬼谷子下山后回到洛阳老家。苏秦离家数年,终于重新团聚,个中欢喜自不必说。过了几天,苏秦想出外游仕列国,于是便向母亲请求,想变卖家产,作为川资路费。老母、寡嫂和妻子阻止他说:“你不愿从事耕种工商,竟想通过口舌来博取富贵,日后生计无着,穷困潦倒,可就悔之晚矣!”

其两个弟弟也说:“兄长如真的精通游说之术,何不就近游说周王,在家乡也能博取功名富贵,又何必离家远行呢?”苏秦被全家阻拦,只得就近游说周显王,向他讲述自己的富国强兵主张。显王将他留在馆舍,然而周显王的左右大臣都不肯在周显王面前保举他,原因只是他们知道苏秦出身农商之家,怀疑他的主张空疏迂腐不切实际。就这样,苏秦一等便是一年有余,但即使这样也没能换来周显王的重用。

苏秦眼见进身无望,就愤而回家。他劝服全家,将家中产业全部变卖掉,以换取其游说列国的资费。苏秦沿途探访各地的山川与风土人情,还非常用心地将天下的形势利害详尽记载下来。然而几年过去了,他仍然没能受到列国重用。最后,他选择了西行去秦国。等他到了秦都咸阳时,秦穆公刚刚去世不久,而惠文王即位。他请求拜见惠文王。

惠文王将他召到大殿,问他:“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敝国,有什么要指点寡人的吗?”苏秦奏道:“臣听说大王要求各国诸侯割地,是想要安坐而吞并天下吗?”惠文王说:“当然。”苏秦说:“大王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胡貉作屏障,更有沃野千里、雄兵百万,凭大王的贤能,秦国百姓的众多,如果肯听从臣的计谋,吞并诸侯、周室,一统天下易如反掌。

世上哪里有安坐就能成就大业的呢?”惠文王因为卫鞅的关系,心中十分憎恶游说之士,便推辞说:“我常听人说:‘羽毛未丰,不能高飞’。你说的这些我眼下还无法做到,等以后兵力雄厚再说吧。”苏秦退下,将古代帝王以武力得天下的方策汇编成书,共十几万字,第二天将它献给惠文王,惠文王虽然将书收下,却依旧未有起用苏秦之意。苏秦又去拜见秦相国公孙衍,公孙衍嫉妒苏秦之才,不肯引荐他。他又苦等了一年多,盘缠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没有用他。他只好回老家去,再作打算。

因为盘缠都已花完,所以当他回到家时已是狼狈不堪。母亲见他那副相貌,对他出言责骂,妻子正在织布,见苏秦回来,竟不下机相见;苏秦饥渴难耐,向嫂子要饭吃,嫂子说家中无柴,不肯为他做饭。其不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看到至亲至爱的人都对他如此,苏秦不觉落泪,感叹地说:“一身贫贱,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母亲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查检书箱,看到一册太公《阴符篇》,苏秦忽然醒悟道:“鬼谷先生曾说:‘如果游说不得志,只须仔细探讨此书,自会大有收益。’”从此,他闭门苦读,非常用功,可以说昼夜不息。有时候念书念累了,困得眼皮也睁不开。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来了,直流到脚上。这一下子,精神可来了,他接着又念下去。

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读熟了姜太公的兵法,尽得书中要义,熟知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究了诸侯的心理。这样,天下分合兴亡大势便了然于胸,苏秦自慰说:“我苏秦有如此学识,用它来游说各国掌权人,出入朝堂,取得卿相之位实在是易如反掌。”于是他便决定再次出去游说列国。

任何人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都不是易事,尤其是最初的阶段。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一点都不假。如果苏秦旗开得胜,历史不知道将是什么样子。事实上,他最初的失败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苏秦游说秦惠王的言辞。他强调秦国地势险要,物产丰厚,是天下少有的强国。并且他还称赞秦惠王之贤能,士民众多,军事训练有素,凭这就可以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但当时秦国的情形并不是这样的。全国上下很关注商鞅而忽视秦惠王的存在,没有看出他有什么贤能。军事强大,但是人心深受压迫,敢怒而不敢言,属于暴政,而暴政是灭亡的先兆。大凡真正强大的国家,不但要求法制严明而且要求以德治国,以“仁”赢得人心。强大的军事实力加上以德治国方可得天下。

我们知道,秦在商鞅变法后,国力确实大增,但是人心尚未稳定。所以,秦惠王立即给予推脱。其实,在秦国,法令制度方面在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看,已经很完善了,缺乏的就是收拢人心,让全国人民忠心效劳。还有就是最重要的一点,秦惠王经过商鞅变法的事故,内心里不再敢轻易利用游士,担心游士喧宾夺主。以上这些正是苏秦“连横”之策失败的原因之所在。

不过,苏秦虽然一再受挫,但是他并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努力地研究书籍,以学得更实用,更具才华的纵横之术。其不畏失败,愈挫愈勇的精神值得我们现今时代的人们学习;而其“头悬梁,锥刺股”的催促学习之策也值得人们敬佩,激励着后人发愤勤学,苦读成才。

游说六国,尽显风采

苏秦决定再次游说列国之后,没有像之前选择的那样,他决定想一个帮助六国拒秦的计策。

苏秦先去了赵国,这时的赵国是赵肃侯在位,其弟公子成被拜为相国,称奉阳君。苏秦先游说奉阳君,然而那奉阳君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当然也不肯听从。无奈,苏秦只得离开赵国,北行到燕国,苏秦求见燕文公,燕文公左右之人都不肯为他传话,苏秦也就一直没有机会得见燕文公。终于有一天,苏秦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时,正值燕文公出游,苏秦跪在路旁求见,文公问他姓名,知道他是苏秦,大喜道:“听说先生曾把十万字治国之策献给秦王,我心中很是羡慕,深憾不能拜读先生大作。现在先生肯亲自来指教我,实在是我燕国的福份。”于是便将苏秦召回朝堂,很谦恭地讨教。

 

 


分享到:

阅读(2157)| 评论(0)| 收藏(0) 收藏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