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为何有受害者心态 |
你是不是觉得,像这样的事情在职场上屡见不鲜?打工的认为自己吃亏、委屈,老板觉得员工不忠不义。为什么工作变成了一件很伤心的事情?为什么人人都觉得自己成了受害者?
热点聚焦
轰轰烈烈“邮件门”事件
最近,全国所有知名外企都在转发一封来自EMC(全球最大的网络信息存储商,总部在美国)北京总部的电子邮件,这就是有名的“邮件门事件”。
事情的起因不大:EMC大中华区总裁陆纯初回办公室取东西,到门口才发现自己没带钥匙。此时他的私人秘书瑞贝卡已经下班。陆试图联系后者未果,于是他怒火中烧,给瑞贝卡发了一封措辞严厉且语气生硬的英文“谴责信”。
陆纯初说:“我曾告诉过你,想东西、做事情不要想当然!结果今天晚上你就把我锁在门外,我要取的东西都还在办公室里。问题在于你自以为是地认为我随身带了钥匙。从现在起,无论是午餐时段还是晚上下班后,你要跟你服务的每一名经理都确认无事后才能离开办公室,明白了吗?”
瑞贝卡则回了一封咄咄逼人的中文邮件:“首先,我做这件事是完全正确的,我锁门是从安全角度上考虑的,如果一旦丢了东西,我无法承担这个责任。其次,你有钥匙,你自己忘了带,还要说别人不对。造成这件事的主要原因都是你自己,不要把自己的错误转移到别人的身上。第三,你无权干涉和控制我的私人时间,我一天就8小时工作时间,请你记住中午和晚上下班的时间都是我的私人时间。第四,从到EMC的第一天到现在为止,我工作尽职尽责,也加过很多次的班,我也没有任何怨言,但是如果你们要求我加班是为了工作以外的事情,我无法做到。第五,虽然咱们是上下级的关系,也请你注重一下你说话的语气,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礼貌问题。第六,我要在这强调一下,我并没有猜想或者假定什么,因为我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必要。”
不仅如此,她在愤而辞职前,把这封信发给了EMC中国公司的所有人,结果,该邮件被外企白领疯狂接收和转发,超过80%的人都赞成她的行为,并称她为“史上最牛女秘书”。
在职场专家孙虹钢看来,这件事情上,公司、老板、女秘书都是失败者:EMC成了外企、跨国公司的管理失败的典型;陆纯初在高级经理人圈子内声誉大受影响;对瑞贝卡来说,对她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是没有什么好处。
这样一件没有胜利者的事件却越传越广,原因很简单,现在职业人士大多都有“受害者心态”:“工作不开心,上司没本事,同事好嫉妒,下属不听话……”每个人都会联想起自己遇到的委屈,自然就会觉得女秘书的做法是为众多“受害者”出了口恶气。
“我以为,你应该……”受害者心态的常用语。
孙虹钢认为,如果抛开这些愤怒、同情、委屈等情绪化的东西,理性地分析这些案例,你就不得不承认,所有当事人都犯了一个共同的、简单的错误:他们都只是从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愿望出发,并且认为别人应该跟自己的想法一致,事事都让自己挺合适的……结果当然不可能,所以人人就觉得不平衡,要么郁闷,要么生气,要么就恼羞成怒。
比如,老板和女秘书的邮件内容针锋相对,但其中的内涵几乎一样:“我以为……你应该。”几乎所有职场冲突都源自这个句式。
陆纯初觉得:我以为你应该等我,结果你没等,让我进不去办公室的门,你应该知道我的规则:秘书要等老板确定没事以后才能离开……
而瑞贝卡却觉得:我以为你应该明白,我只是在工作时间为你工作,其他时间是我自己的。这就是两个人对于秘书该如何使用工作时间的“规则”理解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像这样的冲突在职场上屡见不鲜。
谁不理解职场上的真规则,谁就会变成“受害者”。
孙虹钢认为,理解不同没什么可怕,因为人和人的想法是永远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在职场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足够的“值得”的回报。这种投入与回报其实就是利益的交易。但人和人的利益要求是不相同的,就会有差异、矛盾、冲突。这个时候,如果你不打算调整自己的心态,就很可能变成“受害者”。
这就是职场中明明白白的真规则,而不是隐藏在人情、面子、漂亮话下的潜规则,一旦有人破坏了这个规则,势必出现问题。
在这场较量中,老板和女秘书双方谁也没有遵守这个规则。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规则是由老板来制定的,问题在于,首先,这些规则是否提前跟秘书讲明白,如果她清楚但是没有做到,那么是秘书的失职。其次,这些规则,秘书是否同意并且愿意照着玩呢?
女秘书的行为其实也破坏了职场规则:任何公司都会对于“群发邮件”有规定,因为沟通是讲权限的。她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扩大了邮件的发送范围,这也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表现。
当双方都摆脱不了“受害者心态”时,就根本无法站在客观理性的立场上处理问题,这种心态势必会使当事人的职业生涯受到真正的伤害。
工作就是生意,想摆脱受害者心态,就得学会经营。
孙虹钢在新作《工作就是生意》中明确提出一个观点:工作其实就是份生意,职场上人和人之间就应该是一种明确的生意伙伴关系:老板是员工的客户,员工是老板的供应商。
在他看来,老板为你提供平台、资源、设备、资金、训练、指导;老板对你要求具体的工作标准,在企业里面叫做“绩效指标”;你为老板提供时间、精力等等,目的是达成工作的结果,也称“完成绩效”;老板在为你完成的绩效支付工资、奖金,还要为你未来的业绩预期支付股票期权、再培训、加薪……
如果你的工作结果达不到老板的期望或者是你们事先的约定,你觉得继续照拿工资,是不是一件有点害臊的事情呢?这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其背后的思维方式是:我得到利益,必须要用足够的付出作为交换,否则就不平衡了。
这就是生意人的思维———付出和回报。
因此,在职场中,双方的心态都要摆正。员工别把老板想成“黄世仁”,老板别把员工看成羔羊。既然人和人的期望不同,对对方的期望应该理性一点。承认职场是个生意场,大家都是生意伙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利益期望,要按照共同认同的规则来交易。如果不认同规则,就交易不成。老板有制定规则的权力,员工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换取报酬。打工,是在做生意,员工觉得可行,老板觉得值,平衡了,才能成交了。如果期望不同,成交不论,好说好散,大家按照规矩办,为什么一定要把事做绝呢?
生意关系是平等、自愿、平衡的,不能强买强卖,坑蒙拐骗,也没必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或者期盼着不切实际的奇迹出现。
好的生意人,每天都心态平和,都觉得投资回报合理,当员工和老板都具有这样的职业心态时,就完全不会感觉受伤害了,你的职业生涯才会和谐成功。
专家简介:
孙虹钢,前程无忧《人力资本》月刊主编,著名职场专家,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高级管理顾问、培训师,撰写、编著《老板这边,员工那边》、《普通人不普通的6种模式》和《未来10年热门职业》等著作。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