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名城”系列:最后的国都

2007/4/2 17:54:46| 分类: 默认分类

我们要讲述的不是今天意义上作为一座县城的灵寿,而是两千多年前的灵寿。那个时候,灵寿正作为中山国的国都。 一、那个时候 准确地说,那个时候指的是公元前381年以后的一段近百年光阴。谁都会在流水的光阴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事物和人一样,两千多年的光阴,已经把今天平山县城东北方约十公里处的三汲一带,打发得跟我们在平时看到的北方农村没什么两样,地表上看不到多少特殊之处,走进视野的一个个村庄,态度安详,迎面的风情甚至带着些许日常的无聊和倦意。 我们却仍要执拗地穿梭于大大小小的村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非唐朝的诗人独有。我们意识到正在向两千多年前的光阴深处穿梭,寻找埋藏于光阴深处的一个国家和一座消逝于光阴深处的都城,我们会俯下身,情不自禁地认真打量这片土地。 在这片方圆近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是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这样的机遇。 公元前381年,机遇垂爱了中山桓公。 历史没有留下中山桓公的名字,我们只知他叫中山桓公,一如我们只知在他之前中山国的当权者是中山武公。从武公手中接过政权时,他尚年少气盛,惟有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轻狂,尚不知国家艰难,国事难当。国力和疆土面积皆不如人的中山国,要在虎视眈眈的众列强中间很好地生存下去,要前行,必须懂得与列强周旋,有超乎寻常的智慧和远大目光。执掌国政之初,这些他全没有,所以连本不和中山接壤的魏国也敢借道,迢迢奔波而来欺负他。他不了解贤明远播的魏文侯的强大,这个精通用人之道的对手手下拥有吴起和乐羊等战将,他更不了解坐镇前线指挥的乐羊的手段之厉害,一怒之下他乱了方寸,再不讲究一点斗争策略。为什么人年轻时都喜欢好勇斗狠,甚至刹那间变得没有了人性呢?仇恨真能让一个人失去理智丧心病狂啊,他命人将乐羊在中山的儿子活活煮了,做了羹汤,还派人给乐羊送去了,乐羊竟然当众喝了下去。他本想以此打击乐羊的斗志,不想乐羊会有此举。 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之下人都疯了吗? 这回他傻了,只有硬着头皮搭上一个国家的命运迎战。仗打了三年,他拼光了老本,最后的胜利者却不是他,是只要胜利不要儿子的乐羊。 中山国没了,胜利者乐羊成了中山的主人,魏文侯赏其功,封其于灵寿。此后他亡命天涯,卧薪尝胆,等待时机。 这一等就是整整25年。从高高的位置上跌下来,人生一落千丈,他并没就此沉沦,他学会了忍辱和克制,必要的妥协,以及待势而发,这些都是他以前生命中忽略和落下的功课;25年的时光无情也有情,埋葬了令他咬牙切齿的魏文侯和乐羊,也埋葬了他幼稚的青春期。25年中他度日如年,却无时无刻不思复国大业。公元前381年,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一齐扑进了他的怀抱,中山复国的梦想,在他手上终于实现了。 而这一年,在完成复国大业的同时,还有一件关乎中山国命脉的大事,他也在着手完成。 二、迁都 这件大事就是迁都。 桓公接班时,中山都顾,换言之那时中山国的国都在今天的定州。公元前406年结束的那场持续三年的战争,把顾彻底摧毁了,重新掌握政权后,中山桓公不想再回到那片创痍伤情之地,他的心头还有25年时光都不能化解的疙瘩,最重要的是,他已经想好了如何重打鼓另开张。 迁都到灵寿,已经在他心中生动起来。如果说灵含纳了钟灵毓秀,那么寿又何尝没暗示着长治久安的意境?他恨魏文侯和乐羊,可也实在打心里佩服他们的能力和眼力,最早还是他们替他相中了这个有好风好水的地方。乐羊死后还埋在了这里,他的子孙也在这里扎下了根,如今还做了中山国的臣民。 背山临水,进可攻,退可守,灵寿不像旧都一马平川,全无天然屏障,作为中山新都优势是明显的。要新生,就要打造出一番新气象新面貌。在随后的日子里,中山桓公“身勤社稷,行四方,忧劳邦家”,人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见识短浅行为粗糙的一国之主,而是一个日理万机目标远大的一国之君。 他不会鲁莽从事,但面对强敌绝不会轻易胆怯。百废待兴,万事最好从长计议,所以他力求多些休养生息,尽量避免战事;战事若不能避免非打不可,则绝不打无把握之仗。所以面对赵国的两次挑衅,中山两次都未曾示弱服软,公元前377年与赵战于位于今天高邑县西南的房子,第二年又战于位于今天唐县境内的中人。两次交战赵国都未占到多少便宜。 中山在桓公及其后的成公治理下,无论是内政还是军事外交,都表现得蒸蒸日上,实力大大增强。公元前376年,中山也效仿齐国和赵国,开始用土石筑起高约3米,宽半米到两米半的长城,“中山筑长城”的史实还被史学家当作一件值得记载的大事,记载于史书。 以后数十年的时间里,利用周边列强的矛盾,中山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和平发展空间。中山成公继续了桓公的务实作风,沿着先人开辟的道路,推动中山的功业,更进一步。从后来的成公墓葬发掘出土的按周礼只有天子配用的九鼎判断,中山国富,在成公时代,已经相当深厚。 但中山的鼎盛时刻,此时还未到来。 三、盛时 1935年平山南七汲出土一块公元前378年刻立的中山守丘刻石,上面简短的文字,第一次隐隐透露出几乎无人知晓没于两千多年风尘的中山国都的秘密。 南七汲紧紧依偎在中山灵寿故城遗址附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这片散落着像南七汲一样普通的北方村庄的土地还默默无闻,像沉淀在史籍深处的中山王国一般神秘。神秘的面纱在其后伴随一个个惊人的考古发现逐渐被揭开。 中山成公墓发现了,成公之后的中山王*和(妾子)(上次下虫)的墓也发现了。出土的一件件精美文物,昭示了中山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文物上的刻铭与史书互为补证,复活了一个远去的王国曾经的生命细节。 正是在历经桓公、成公、*和(妾子)(上次下虫)之手之后,中山国都灵寿的规划和建设日趋雄伟壮美:城墙夯筑,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公里,厚约3米到4米;城内分东城和西城,宏伟的宫殿建筑,坐落在东城北部;东城南部则分布着民居和大小不一的手工业作坊,这里制作的器具也是中山最精美最有名的器具。西城南部最热闹,这里是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居住区和农业区;西城北部则形成鲜明对比,庄严肃穆,是王陵禁地。 两千多年后,通过考古,中山国都在我们眼前不再遥无依靠。今天行走于当年的都城内外,铸造铜铁、烧制陶具和制造骨器、玉器以及石器的作坊里已无丁当摩挲之声传出,它们只剩了遗址,但这些作坊当年送出的产品,作为贡献,成了国宝,也成了国王的随葬品,于今不失真,仍活灵活现,工匠们的辛劳,心血寄托,化为我们啧啧称奇的艺术。 宫殿和舞榭歌台上的繁华风流,也早被风吹雨打去,只剩了夯土高台,偶而有缘,或许能够看到残碎的板瓦、筒瓦和瓦当等建筑材料。 传说当年,气派的灵寿,作为国都,比赵之邯郸,燕之下都,毫不逊色。然而一切似乎皆有宿命,就像是有月圆月缺,有花开花落,难道月缺,花落,仅仅只因为时令,只因为季节之故?与风雨无关,与人事无关? 没人相信。 四、最后的中山 公元前328年,中山王*接过了王位。成公生前没有称王,但敢在纷乱的礼崩乐坏时代铸九鼎自用,已有王的排场气度。中山称王,还是在*即位五年之后。今天史称之“五国相王”。所谓五国,即韩、赵、魏、燕和中山。以国力和疆土面积而言,五国中,韩、赵、魏、燕是第一梯队,在战国七雄的名单上;中山则在七雄之外,千乘之国,属第二梯队。 不难看出,中山的综合实力,很难跟周围的燕、赵和齐国这样的大国抗衡。但此时的中山,经济正在惯性作用之下迎来最后的繁荣昌盛,政治和军事在王*的推动之下正滑向自以为大的深渊。 公元前314年,趁燕国内乱,中山下手夺取了燕国数十座城池和诸多财宝。好大喜功的王*命国相司马赒将财宝中的吉金铸成了60公斤的重鼎和30公斤的方壶,并将这次胜利用文字记录其上加以炫耀后世。 到王*统治后期,他的身上已没有多少创业的先辈的遗风。宫廷外,真正一心一意为国谋事的大臣越来越少,以司马赒为首的官僚阶层揽权进位,卖官鬻爵;宫廷内,争风吃醋的乱象时有发生,阴姬跟江姬为王后的封号直至不择手段。这一切他只能眼瞅着而无能为力。他身边弥漫着的浓厚的尚奢浮华之风,已变成滋生腐败的温床。 最坚固的堡垒最先从内部攻破。公元前308年,王*死后,(妾子)(上次下虫)坐上了中山王位。此时中山的内耗和糜烂已像不可救药的脓疮摆脱不掉,腐败已不可收拾。外部环境也早已经悄悄发生变化,北边的燕国,当国者换成了有胆有识有为的燕昭王,正在蓄势崛起;南边,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之前,就放出杀伐的狠话,可谓觊觎中山已久,就只差选择进攻的最佳时刻。 内忧外患。 (妾子)(上次下虫)没料到在他坐上王位的次年,赵国的进攻就开始了。他们发起攻击的地点仍是房子。中山人进行了顽强抵抗,赵国人没有收效。转过年再发动攻击,仍没有收效。但此时赵国人看出中山人已经是强弩之末,所以第三年他们的攻击没有收敛反而更加猛烈。中山人的防线终于动摇,更关键的是中山人的心理防线也产生了动摇,他们不得不签下屈辱的城下之约,答应献出包括面积仅次于都城灵寿的东垣求和。 中山人以这样的方式换来了短暂的和平。他们本当以此为戒,从根子上改造“民务名不存本,耕者惰而战士懦”的不利政局。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似乎也没有时间给他们这样做,虎视眈眈的赵国和同样早已对中山垂涎三尺的齐国不会再给中山翻身的时间。 公元前296年,赵国20万大军在名将赵奢的统帅下,向中山发起最后的攻击。多灾多难的中山人自建国以来,几经失复之苦,但这次他们再没有这种可能,连同经营了80多年的最后的都城灵寿,从此沉寂地下。

分享到:

阅读(1730)| 评论(0)| 收藏(0) 收藏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