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银行理财市场在资本市场的带动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2008年初的"收益风波"又给情绪高涨的投资者泼了一头冷水。究其原因,无非又是资本市场的调整引起,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市场高涨的时期,投资者看到的都是收益,而对风险丝毫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在市场出现调整的情况下,风险却集中暴露出来。而美国次级贷从产生到危机爆发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
通过调查,很多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产品本身的结构并不是十分了解,而且对风险的发生也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而监管部门最新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正是出于让投资者了解风险的角度考虑来严格要求银行将风险信息真正传达到投资者面前的目的。
由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新规定已经影响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一方面,新规定要求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必须到柜台参与风险评估,然后才能购买理财产品,这样就使得一部分时间比较紧张的投资者不能通过电话、网络等渠道及时购买感兴趣的产品。另一方面,增加了销售渠道的步骤,降低了银行的工作效率。因此,新规定出台以后,很多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也有相关专家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机制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很多银行盲目追求数量,而管理的水平不能随之提高,因而最终的结果并不能令投资者满意。而且大多数银行在管理的过程中将"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即投资者完全承担投资造成的损失,这样银行永远都是赢家。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因为这样的经营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他提出了如下建议:
首先,应该强调并且倡导银行的品牌效应。持续的高收益必然更受投资者欢迎和信任,而且高水平的金融服务正是在竞争中产生的。
其次,执行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产品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种产品的风险因素都存在差异,需要有专业人员来对投资组合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这样才能避免奉献殃及银行本身的安全。
第三,当前稳健是首选。当前的市场状况下,很多投资者对高风险的投资开始有些厌倦,稳健型投资重新进入投资者的视野。这就需要银行通过机构的优势在不同的市场上通过对冲、风险敞口匹配等手段将投资的风险控制在投资者可以承受的水平,同时又不失去获得较高收益的机会。
第四,将管理机构与普通投资者的利益进行捆绑。从理论的角度来说,现行的很多理财产品发行和管理模式存在严重的激励不相容的缺陷,而机构与普通投资者利益的一致才是推动理财产品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机构才有动力去开发更好的投资方式和聘请高水平的投资管理专家。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银行在这方面做出尝试,不久前兴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就规定,如果收益为达到指定收益率,银行将不收管理费。这样承诺的吸引力要比惊人的预期收益率可信的多。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