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人杜子腾的博客

好男人杜子腾的博客 被访问过:1740541

https://blog.luosi.com/personblog_2-2851.html

博客首页 华人螺丝网

洛克菲勒的石油人生!

2006/11/25 23:08:09| 分类: 默认分类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稍稍改动一下,它就成了“商场上不是缺少抓住机遇的手,而是缺少设计机遇的头脑”。 石油这种东西,自从被发现以来,人们就开始物尽其用。最开始,无非是利用其可燃性,用来照明取暖,后来则逐渐应用于军事活动。石油最初被称为石漆,直至宋代,才由著名科学家沈括提出“石油”这个命名。 不过,因为石油而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并非沈括,而是约翰·洛克菲勒,世人称之为“石油大王”。是石油成就了他,反过来或许还可以说,是他成就了石油。早在约翰·洛克菲勒涉足石油业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捷足先登了,但是,之所以是他被称作石油大王,却正如前文所说,那些人并不是没有抓住机遇,而是缺少设计机遇的头脑,不加考虑就蜂拥而上,对石油产业的前景和未来不细加思量。 约翰·洛克菲勒深信“后来居上者才最明智”,认为自己不是靠天赐的运气活着,而是靠策划运气发达。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的时候,千万人蜂拥群集,像采金狂潮一样奔向采油区。一时间,宾夕法尼亚的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产量也飞速上升。 那个时候,约翰已经是克利夫兰商界上年经有为的经纪商了,因思维敏捷、头脑冷静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他被众人推选去原油产地获取这个行业直接而可靠的信息,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在实地调查(约翰看到的是高耸的井架、凌乱简陋的小屋、怪模怪样的挖井设备,一片乌烟瘴气、混乱不堪)且进行了多日的数据汇总之后,约翰得出的结论是:此时不宜投资石油行业,因为现在的盲目开采只会导致油价的必然下跌。他的信条是:要想创一番事业,必须学会等待,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出手,也就是要学会设计机遇。 在三年的等待之后,当油价从每桶最初的20美元狂跌到10美分,当那些采油先锋纷纷败下阵来,约翰出手了。他和生意伙伴莫利斯·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美元,与一个在炼油厂工作的英国人安德鲁斯合伙成立了一家炼油厂。这家公司就是后来的标准石油公司。此后的事不用笔者再多赘言,洛克菲勒的石油事业如日中天,公司发展迅速,几乎控制了整个石油业。 对机遇的设计源自于洛克菲勒的前瞻性,这是他成功的一大关键要素。早在他投资石油事业之前,他的前瞻性就让他收益颇多。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工作时,约翰无意中听到英国即将发生饥荒。对其他人来说,远隔重洋的英国发生饥荒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对于约翰就不同。他敏锐地意识到是商机,并自作主张大量收购食品,以致老板恼羞成怒。但不多久后的饥荒证实了约翰的眼光,让公司大赚一笔,老板这才偃旗息鼓。而经此一役,约翰也为当地商界所熟知。 在成立标准石油公司之后,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约翰在一本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发现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小商人时代结束,大企业时代来临。”当时约翰正因为石油行业利润的无谓竞争、成本浪费和精力的大量消耗而头疼,这篇文章的出现犹如一道曙光,为他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因此,当其他人还在焦头烂额地你争我夺时,约翰却开始规划自己的垄断事业。 他高薪聘请了那篇文章的作者多德做法律顾问,为公司寻找法律上的依据。而多德也不负所托,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自此开创了全球的托拉斯时代。通过这种新型的联合事业组织,洛克菲勒逐步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全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石油生意。由此,洛克菲勒也得以实施他的一些想法。 其一是低价策略。之前纷乱的石油界,通常都互打价格战,直到把竞争者赶出这个行业,然后再随意抬高价格。而消费者则成为这场价格战的牺牲品:一时的低价过后是更高的价格。从约翰·洛克菲勒垄断了石油界之后,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石油产量的稳定,使石油价格能够保持在平稳的低廉状态。洛克菲勒没有学过什么经济学,但他懂得什么是“弹性需求”。而且他一贯相信,“买卖规模大一些、产品单位利润小一些”是良好的经商之道。 其二是产品策略和技术开发。和其他石油商人只是盲目开采不同,约翰·洛克菲勒用各种手段杜绝浪费,致力于新技术的研发,关心生产成本的控制。约翰·洛克菲勒的孙子戴维在他的自传《洛克菲勒回忆录》中写到:“随着标准石油公司市场份额的增加,石油产品——在标准石油公司刚开始的几十年,主要是煤油——成了到处都能买得到的产品……公司投资于新科技,以扩大其产品的范围、提高产品质量,并开发以往只是倾倒在地上或附近江河里的副产品的新用途。汽油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过去的一种垃圾最后在内燃机里找到了重大用途,成为价值最高的石油产品。 其三则是营销策略。经济学家总是说要“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但约翰·洛克菲勒的策略则是引导消费者的习惯。举个小例子,标准石油公司经常赠送油灯,以确保消费者会买煤油来点灯,尤其是在亚洲,这一策略被广泛地应用,而亚洲市场也就此被征服。 当然,世人眼中的约翰·洛克菲勒不仅是个石油大王,也是个慈善家。他捐赠的金额高达58亿美金(按今日的美元市值,远远超过这个数目),著名的芝加哥大学与协和医院都是捐助对象之一。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助过的机构可以说不计其数,但所有的慈善事业都是他晚年才开始的,因此也引发了众多的猜测。 我们不否认洛克菲勒的慈善行为有沽名钓誉的成分,因为他那时候可以说是声名狼藉:当时的威斯康星州州长称他为“那个年代最大的罪犯”;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则把他当作靶子,以达到消灭行业垄断的目的;美国女作家、著名的黑幕揭露者艾达·塔贝尔则更加直接,将洛克菲勒的公众形象塑造成“强盗公爵”……所以,洛克菲勒很需要对自己的名声进行挽救。但在更大程度上,我们相信,洛克菲勒的慈善之举是出于对宗教和信仰的热爱,“是为了实现某种价值并将该价值回报给抚育自己成长的社会的自由”。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社会因此而受益,这是无可非议的。 约翰·洛克菲勒的家庭教育也有值得我们研究之处。俗语云,富不过三代,而洛克菲勒家族从约翰·洛克菲勒开始,至今已是第六代;非但没有陨落,财富和名声更是日益丰隆。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成功,其对于后代的教育,肯定有过人之处,或者说,正如戴维·洛克菲勒所说的,“有一套祖传的教育计划”。当然,想了解这一点,戴维的这本自传会给我们更详细的答案。那些为了家族传承而伤透脑筋的企业家们,不如抽点时间读一读这本书,或许能从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如果想更多地了解整个洛克菲勒家族,这本书也是不错的选择。据说这是史上惟一的一本洛克菲勒家族自传。因为约翰·洛克菲勒有遗训,这个家族不许出自传。可能是因为现在名人的自传太多了些,遗训的力量小了些;又或者是,现年94岁的戴维·洛克菲勒不想就这么完结一生、被祖父的锋芒继续遮盖,所以这本自传成了异数。而里边的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加之人物的众多,关于老约翰的叙说自然也只能寥寥无几。要想了解洛克菲勒家族的人,不妨去翻翻,要只想了解老约翰,这本书就不在非读不可之列了。

分享到:

阅读(1273)| 评论(0)| 收藏(0) 收藏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