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80后"一代,不夸张地说,我们便要淹死在唾沫的太平洋里。关于"80后"的学说也俨然成为人类研究史上的一道风景线。"崩溃说"、"孤独说"、"年轻说"、"郁闷说"、"脆弱说",诸如此类,林林总总,褒贬不一。"80后"一代就就这样在专家们的置疑声中,被言语的手术刀一点点解构着,剖析着,甚至很多时候沦落为众矢之的。
去想想,看到这方面的评论时,我们常常愤慨,常常心痛,思量:为什么某部分的做法能代表我们"80后"的整体形象?为什么某些时候的不经意被误读为长期的习惯?我们到底做了什么,而被如此的关注。其实,无论是指责还是批判,都传达出整个社会阶层对"80后"的某些不认可,也折射出"80后"一代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挑战,尤其是道德方面。不论是个人道德意识的弱化,还是整体道德觉悟的沦落,反映出地是:"80后"一代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道德危机,传统的道德体系正一点点被解构。
那么,传统的道德体系是怎样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严峻的道德危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关乎命运前途的道德危机?
解答这些问题,必须明白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具有普遍性和规劝性。道德危机是由个体道德意识弱化引起整体道德觉悟沦落而导致的社会道德体系濒临崩溃的现象。传统的道德体系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内核,个人修养方面恪守"仁、义、礼、信、恭、忠、孝、谦、"的信条,处世方面倡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入世精神,依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身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明白了传统道德体系的基本内涵,那么我们就会疑问: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隐性的道德危机呢?我试着总结了以下六个原因:一、目标泛虚无化;二、责任泛淡漠化;三、头脑泛简单化;四、言语泛粗鄙化;五、审美泛庸俗化;六、行为泛自我化。尽管这场看似"危言耸听"的道德危机尚未完全爆发,但局部产生的问题已经明了。而且已有许多难以控制的个体渐渐滑出道德底线,乃至触犯法律,受到严厉的惩罚。
一、目标泛虚无化。后工业时代的科技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化,同时科技引发的弊病也日渐显露。可以这么说,"80后"一代是跟电脑、网络整体亲密接触的第一代。
无论是数字化文化还是读图文化,无论是游戏对战还是聊天室海侃,无论是短信速传还是动漫恶搞,都集聚着"80后"的身影,充斥着"80后"的声音。毫不夸张地说,"80后"一代占据着网络世界的前沿阵地。尤其表现在游戏方面,几乎不存在经济负担的"80后"一代由于被压抑时间长,又普遍缺乏可倾诉的对象,寂寞无聊长期堆积,无从宣泄。于是,娱乐性极强的游戏应运而生,而它也成了"80后"排解郁闷的有效方式之一。很多"80后"的网虫一开始只是无事可做,而内心深处极排斥严肃性的东西,有渴望自我表现,获得认同,便尝试游戏。结果一发不可收拾,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况且游戏世界的虚拟性、游戏本身的渐进性、连续性、娱乐性,就像毒瘾吸引着你、诱惑着你,难以拒绝。以至沉迷,进入另一个世界。久而久之,生活成了打发时间,游戏娱乐成了大学时光的全部。再加上大部分游戏吸引人的游戏往往具有很强的杀戮性,以血腥的疯狂来刺激玩家的神经,挖掘人性的恶,以人性之恶换取继续的筹码,并此基础上构筑了一个靠杀戮靠血腥赢权力赢地位的绝对帝国。游戏升级的无限性继续着人性恶的伸延性,继续着另一个世界的虚幻性。此番做法渐渐使玩家与现实世界隔绝,与人生理想陌路,"将虚无进行到底"便成了游戏生命的全部内容。目标虚无化泛滥成"80后"一代的通病。
二、责任泛淡漠化。弄潮于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中,我们习惯了用利益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习惯了用金钱衡量一切的价值。似乎所做的任何事情只有与经济挂钩才能实现其意义。脱离了这一点,它的内涵就不复存在。于是,"金钱万能论"、"拜金主义"如一股暗潮,卷土重来,悄悄占领了许多人的精神阵地。渐渐地,渐渐地,我们的目光变得冷漠,思维变得僵硬,内心变得麻木。渐渐地,渐渐地,我们迷失了自我,放弃了精神守望,丢掉了灵魂归宿。回想过去那些曾经令我们热血澎湃的镜头,那些曾经让涕泪盈眶的画面,那些曾使我们昼夜难忘的故事,现在不禁付之一笑,慨叹道;"哎!年轻啊,可以理解嘛!"淡褪的是青春的光彩,老去的是真挚的容颜,消失的是洒脱的谈笑,而换上的是与青春相悖的城府,与年轻不符的成熟,一副精明世故、老谋深算的面孔。我们过早地被社会同化,过早地习惯了麻木,过早地远离了良知。
当一篇小说打劫了全国人民真诚的眼泪时,当一次英雄行为引发整个民族的灵魂反思时,当一场爱心报告敲开沉睡已久的心扉时,我们猛然发现:自己已不属于那个纯真年代,那段回忆已被遗忘好久。如果说成熟需要代价的话,那么它掠取的是我们的责任和良知。我们再也笑不出来,因为笑只是意味着肌肉在抽动;我们再也哭不出来,因为哭只是意味着眼睛在沐浴。这里面已经容不下情感的呼吸,养不活良知的种子,放不开责任的躯体。什么理想主义、精神守望、灵魂归宿与我们绝缘,同人生陌路。别再企图用什么学说解劝迷路的羔羊,别再妄想用什么经论挽回失落的希望,别再期待用什么祈祷拯救沉沦的肉体。我们已经陶醉于麻木,快意于冷漠,它们已经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正如有人说,我们是有欲望没信仰有目标没理想有知识没人格有青春没热血的一代。我们根本不配拥有青春,真正的青春是一首热血沸腾、飞扬不羁的壮丽诗篇。那"80后"的青春到底去哪里了?她已消解在百无聊赖的得过且过时,遗忘于恬不知耻的卖弄表演,丢弃在漠不关心的麻木眼神里,溶化于口是心非的面不改色中。更何谈道义、公德,哪来的国家民族,"80后"的字典中早已查不到这些披着"大我"锦袍的词组。于是,责任淡漠化瓢泼成"80后"一代的心雨。
三、头脑泛简单化。可以这么说,"80后"一代是一群被溺爱的鱼,一伙被呵护的鸟。从来没有想过大海有多少惊涛骇浪,天空有多少暴风骤雨,仅仅经历过的是失意后的苦恼,跌倒时的难过,孤独中的无聊,甚至没有考虑过鱼将如何游入海洋,鸟又怎样飞向天空。程序化的人生设计让我们免去了殚精竭虑,顺风顺水的生命历程让我们淡忘了承受波折,我们像一台台机器,在父辈严密谨慎地操作中,懒洋洋无所谓地运转着。即使偶尔出故障,父辈们的检修便及时赶到。三下五除二,接着即是晴朗的天空。也许是父辈们经受了那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浩劫后,变得心软了,心软得像一床棉被,一座温室,竭尽全力地为我们铲平所有的坎坷。同样,我们没有像70年代的兄辈们经历一个万物解冻、深沉思考、激情呐喊的年代。我们身上没有"革命"的热血没有"打口"的伤痕,也没有赶上上世纪末声称热爱自由的摇滚运动的高潮。我们是一群在温室里长成的花朵,肌肤光滑骨头柔软,一个个看起来张扬不羁、尖锐锋利,其实是一群最贪图享受、最缺乏理想激情青春热血的虫子。
另外,"80后"一代经历了最漫长、最完善、最系统的应试教育训练,高考的指挥棒迫使中小学校把我们训练成一架架除了读课本做练习题做试卷而外别无所能的"考试机器",而大学也被人称为"后高中时代",应试教育的阴魂并没有散去的迹象。面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体制,作为一架架被操控的机器,我们无从改变,也无力改变。空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口号无济于事,偶尔不动筋骨的流血改革也杯水车薪。"考试机器"的标签依旧牢牢地贴在我们的脸上。正如有人说,高考考残了我们的大脑,人格在大学备受盘剥,想象力被实利主义教育成零,不会独立思考问题,没有实际动手能力,以至于研究生弱化为大学生,大学生弱化为高中生。不论是思考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总爱处以极端方式,缺乏探索精神,缺乏执著态度,三分钟热情,还常常是一心二用,头脑简单,稍不顺心,便诉诸武力等边缘化解决方式,以致幼稚得像孩童的思维,令人不敢恭维!
"高分低能"是很多用人单位对刚踏入工作岗位的"80后"一代的评价。理论可以瞒天过海地扯一大堆,真正实际运作却手忙脚乱,左支右绌,像飘在水面上的浮萍,随风摇曳的芦苇,给人一种浅薄且自矜的感觉。于是,没有经历过多少人生挫折,没有品尝多少痛苦滋味的"80后" 一代被扣上了"头脑简单化"的帽子。"头脑简单化"弱化为"80后"一代的软肋。
三、言语泛粗鄙化。倘若说"山药蛋"派作家创造出了许多原汁原味的乡土词语的话,那么"80后"一代更是有过之无不及,显示出在恶搞方面的天赋。什么"晕"、"靠"、"垃圾"、"傻比"等等,诸如此类,如有意愿,完全可以出一本《"80后"语录》,毫不夸张。倘若说对外开放的舶来品不仅是科技,还有思想的话,那么"80后"一代在思想解放上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性"一直是中国人禁闭的话题,而"80后"一代却能相当坦诚地讲述自己的性感受、性心理与性体验,乃至言语上也时不时地放纵几番。无论是"打炮"还是"坐台",无论是"三陪"还是"二奶",这些似乎不应出现在"80后"字典里的词语,却能相当自然地说出,是生理上的需要还是心理上的好奇,已无足轻重。当卫慧用"身体写作"的方式来获取受众时,当黄书、毛片在街上泛滥成灾时,当性节目、性对话充斥电台网络时,我们发现:数千年的传统道德体系会如此地无助,再多的无所谓抵抗似乎已没有必要,再僵持下去也不能堵住这股洪流。朦胧的美一夜间变成残酷的现实,千年的坚守被视作愚昧,它快得有点让我们目不暇接,难以思考。既然所有的一切都为一个明确的结果,那么过程即可省去,一蹴而就;既然再美丽也要回归现实,那么就直截了当,一劳永逸。久而久之,当初的羞涩一扫全无。曾经的拘束不复存在。接着囚禁过长的自我突然苏醒,一时间完全爆发。无论好的坏的,无论善的恶的,如脱僵野马,难以驱驰。而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恰恰为好事者提供了一个扩散的平台。言语上的无禁忌像骂街的泼妇,赤裸裸;恶搞更是以颠覆传统为消遣对象,无厘头的运作达到无理由的目的,还有甚者,网上品德测试,雷锋等诸多人物竟败在了秦桧、和坤此等人手下。不禁要问,如此测试将把我们的价值观引向何处?可悲的是,"80后"一代仍执迷不悟地陶醉在恶搞的快意中,沉溺于言语的放纵上。泱泱中华,五千年的礼仪之风似乎就要在"80后"身上消失殆尽。难道退回野蛮、退回粗鄙是中华文化的最后归宿吗?难道沉淀千年的《诗经》、《周礼》抵抗不住网上的谩骂与恶搞吗?难道"80后"一代真得要丢弃传统的精神内核吗?言语粗鄙化发酵成"80后"一代的精神毒药。
五、审美的泛庸俗化。当芙蓉姐姐大胆展现着S型身段搔首弄姿时,当李宇春的中性打扮赢得无数漂亮女孩的青睐时,当周星驰坐在北大教室海侃无厘头的感受时,我们发现:自己的审美观已经扭曲,陷入两难境地。也许"80后"一代热衷于挑战传统,也许年轻人渴望创意,也许开放的世界就应多层面,开放的思想就应多元化。总之,"80后"是渴望通过另类被认可的一代,思想之自由,个性之独立,在"80后"一代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不再希望背上"教育意义"与"启发意义"的负担,不再喜欢严肃性、批判性的东西,不再愿意进行浏览后的思索反省。我们需要的是无厘头的一笑了之,韩国剧的浪漫唯美,"石头样"的疯狂恶搞,我们需要的是轻松娱乐,消解无聊,我们需要的是对抗孤独的灵药。芙蓉姐姐让我们在鄙视中获取自我满足的快意,无厘头让我们在嘲谑中赢得宣泄郁闷的解脱,超级恶搞让我们在嬉笑中感到颠覆历史的兴奋。于是,渐渐地,我们在绝对自我的陶醉中丧失了基本的审美判断,丢失了精神依托,似乎只有另类才是唯一,只有独特才具有价值。进而,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在脑海里最终沉没。而那些经典的艺术作品,那些沉淀千年的文化精髓,在"80后"一代的眼里,似乎不值一文。更可悲地是,在不接受这些人类瑰宝的同时,还运用恶毒的语言、下流的动画嫁接在这些瑰宝上进行破坏,用近似无耻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另类,以获取低级趣味。
当崇尚和坤批判林则徐的恶潮汹涌澎湃时,当"溜须拍马乃英雄,见风驶舵真君子"的哲学掀起民族膜拜时,当"有奶便是娘笑贫不笑娼"的观念渐渐根深蒂固时,我们知道再也无法抵挡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洪流的冲击。生存让人格退居二线,娱乐让自尊放下架派,文化被商业逼到死角,似乎只有"存在即合理"来解释荒谬的意义。等待戈多本身就是荒谬,等待始终更是荒谬。当虚无充作内涵,追求更层次的虚无便伪装成了深沉,变得合情合理。于是在一场声势浩大的制造虚无的运动中,"80后"一代渐渐习惯了虚无,并彻底接受了它,甚至承认它为价值判断体系中的主流评价标准,接着虚无泛滥成一种流行,一种时尚,再加上"媒体狗仔队"的宣传造势,我们的审美观正遭受着一场严峻的转型考验,全盘地否定传统与经典,构建自己所谓"先锋、独立、自我"的审美体系。可惜的是,这个体系并不是完美的,也不是独立的,它是肯德基主义与孔孟之道、超女先锋与红色经典的古典与后现代的混凝土结构。同时,还时不时经受着虚无主义、无厘头风暴的袭击。何去何从?"80后"一代陷入了无奈的抉择中。"审美的庸俗化"让"80后"一代变得迷茫。
六、行为泛自我化。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随宝马、肯德基、沃尔码一起不远万里漂洋过海的舶来品,还有西方的思想。诚然,在中国日益崛起的今天,西方先进思想的辐射可谓功不可没。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古老思维体系的顽固与落后的部分,它春雨润物般地播种下与世界接轨的全球化种子。的确,它使我们的眼界宽了,思索深了,方式多了,给我们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新路子。然而,达魔斯克剑并没有放过"80后"这批急于脱网的鱼。当列子带着"享乐说"腾云驾雾无所不欲时,当鹿柴上轻歌曼舞、霓裳羽衣时,当阿房宫中灯火通明、琴瑟共鸣时,我们知道老祖宗心里一直藏着它的身影。而"80后"一代骨子里难免继承了它的部分基因。当人民公社化、集体主义渐渐在人们脑海里淡褪时,当"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古训成为许多人的处世信条时,当天安门广场升旗结束后,满地狼籍无人清时,我们明白了它已经攻破了传统道德的心理防线。个人主义--这个曾经在中国人心中模糊了近半个世纪的字眼,今朝又死灰复燃。尽管,很多时候,它也尝试着更隐蔽、更保密的藏身溜出人们的视野。尽管很多时候,它克制欲望不在公共场合发作。但实在难以忍受,在这场实利主义的大旗如何能承受这高达十二级的"风魔"。于是,连同未成熟的道德、人格一起被折断。
有人说:以我为中心,以我想象力的极限长度为半径,旋转一周,圆周内的领域便是我的绝对帝国。任何人都不可以踏入,在我的绝对帝国里,什么法律、道义、公德都是我的奴仆。于是,渴望个性自由,渴望自我表现,渴望社会认可的"80后"一代,极度夸张着自己的想象力,妄图以所谓极另类的方式,让世界睁大眼睛关注到我的存在,甚至让全人类都明白:没有我的存在,历史就不是完整的历史,世界就不是完整的世界。过度放大的自我个体,让我们无暇在意公众的目光,关心弱势的生存,关注国家的命运,甚至膨胀到无暇问候家庭、朋友的安危。如果某个生命个体成了阻挡自我前行的障碍,好了,殚精竭虑,不择手段也要拔去这个钉子。渐渐地,渐渐地,习惯了自我为中心的"80后"一代目光冷漠了,精神麻木了,内心荒芜了,我们又回到了"掩耳盗铃"的那个最初的悖论。难道我们的天空就是"个人主义"布满的一片阴霾吗?难道"礼、义、仁、让"就这样一攻即破、望风而逃吗?难道古老的中华指挥就这样单薄脆弱吗?我们将如何面对明天、面对历史呢?"行为的泛自我化"让"80后"一代成为犬儒。
明白了这场隐性道德危机可能会发生的原因,那么如何应对这场道德危机呢?
一、做好人生定位,树立远大目标。在这个理想主义普遍失落的年代里,在这个慵懒、懈怠、浮躁易发的季节中,做好一份短期与长期的人生规划书变得十分必要。至少它可以帮你摆脱郁闷时的浑浑噩噩,改正无方向的忙忙碌碌,找回体验成功后的自信,让你的人生变得充实起来,再也不像"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的虫子般活着。
二、培养公共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以一名主人翁的态度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让道义回游,责任苏醒。不要再埋怨世间的不公平,不要再苛求别人的大无畏,不要再把自己关进"个人主义"的小屋里。让目光亮起来,让内心热起来,做一个爱憎分明,充满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三、培养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去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多去进行事后的反思与总结,培养发散思维,完善人格丰富心灵,尽快走出"头脑简单化"的困境。
四、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丰富本身的文化内涵。当恶搞发育成一股狂飙,虚无瓢泼为一场暴雨时,我看到"浅薄"两字深深烙在"80后"一代的额头上。当无厘头让我们一笑置之,言情剧让我们感动涕零时,快餐时代的肥皂泡竟如此受市场欢迎。兴奋过后,还有什么?真的单薄得像一张白纸,难道我们就甘心情愿地迷失在这片人文主义危机的沙漠吗?没有人愿意接受一张纸的命运。那么就清醒过来吧!加强人文素质,丰富文化内涵已迫不及待。但这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平时的点滴积累,长期的沉淀,再加上系统的总结。只有这样一来,知识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质与文化内涵。
当"80后"作为一个群体,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集体亮相时,就注定了"80后"一代的与众不同与倍受关注。而这点场尚未完全爆发的隐性道德危机更是引起了全社会对"80后"一代的整体质疑与拷问。于是,解读这场道德危机便尤为重要。同时,我们的青春也因经历这场特殊的考验而充满精彩,我们的人生也因"80后"的命名而充满回忆。或许,很多年后,回忆往事,这些浅见会让我"呵呵"发笑。但有一点让我期待的是:在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80后说"渐渐隐退,"80后"的真实面目浮出水面时,我的这些文字也算是"80后"人尝试解决青春疑惑的一个见证吧!
日记分类
最近更新
- 04-06 十大经典哲学故事
- 04-06 男女三等各不同
- 04-05 男人把钱都藏在哪儿...
- 04-05 怎样从“月光族”变...
- 04-05 女人六个时候要管住...
- 01-22 九阳豆浆机和美的豆...
- 01-22 佛经上讲的100条做...
- 03-12 不让劳动合同法成金...
- 05-09 汉字真奇妙啊
- 05-09 如何认识新这一波反...
最近评论
- (06-11) 真的好感动!
- (11-03) 终于找到了,上次只看...
- (11-03) 感动。顺便问一下,她...
- (05-17) 互相尊重才会幸福
- (07-13) 写得不错,也许这就是...
- (05-16) 感动!
- (03-27) 学习她的毅力!
- (03-12) 好久没上华网了,大家...
- (01-03) 看过几十遍了,还排行...
- (12-09) 凄美的爱情,希望能有...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