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诗上没上过学的中国人在耳濡目染下都能来两句。但对它们的内涵我们又知之多少呢?我记得我们读书时老师教的还是仔细 。
例:<<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这首诗前面两句时,作为农村的孩子我们头脑马上就会有画面感,烈日当空,而我们的父母还在田间辛勤劳作。而后面两句经常在我们吃饭时体现出来,哪个孩子掉了两粒米饭?哪个孩子吃饭留了碗底。父母会以背诗的形式加以鼓励督促清理干净为止。从小受父母影响,所以在我的意识里这首诗的主要意义在于教育我如何珍惜粮食。
然而这天我在无意中看到这首诗的完整版本,我的观念也随之改变。“唐朝诗人李绅。李绅(772—846),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说句不怕大家笑话的的话对于这首诗的前面四句我真的是早已还给我的恩师了,在我现在的记忆里学与没学都是问号。看到它的完整版再结合历史。我对它的理解才深一个层次。作为农民我对其体会又加深一层。当代农民相对而言算是最幸运的一代了。在70年代大家吃集体饭。一口大铁锅,同时容一个生产队的人生活。对于抗战八年,稍微有点起色又经历文化大革命与河南旱灾的新中国。一锅稀饭,几粒粗粮在锅里浪打浪。运气好的碰到一截红薯那心情应该与现在的小青年买彩票中奖一样高兴了。那时时常听长辈们讲,谁谁多能吃,一餐要吃八碗。八碗?在现在人听来只有《水浒》里有这个片段。但是他们的那个八碗,含金量又有多少呢?又有几粒米粒几点油珠呢?到80年代后分产到户,那农民的积极性更是提高到了顶点。天还没亮就开始劳作,那时的化肥还需要进口过来。大部分都是以农家肥为主,而农家肥的主要来源,就是养猪,养牛,用树叶子自己沤肥。一切的辛苦都是为了年终有个好收成,遇到风调雨顺的年轮,能开心收点粮食。交完公粮税收也就所剩无几了。会当家的的主妇会挨着安排到第二年收成。但更多的是上半年有吃下半年缺吃!在农村相互救济度过困难的人都深有体会。所以说当代农民算幸福的一代了。我们的前辈诗人如泉下有知?也应该略感欣慰了。
我再品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原来我对它的的理解就停留在字体的表面:早上我离开白帝城,白帝城在清晨的霞光照耀下像在云里一样。千多里地的江陵我一天就返来了。两岸的猿猴还在不停尖叫,而我乘坐的小船已翻过了数重山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而我现在的理解是在受前朝皇帝重视的李白,在这朝受到冷落,在离开京城心情五味陈杂,在离开的瞬间心情豁然开朗。有一种摆脱官场约束,阿谀我诈,获得自由重生的感觉。在千多里地的京城一日就返回来了。这种激动心情,试想在靠马匹交通运输的年代,一千多离地,一天就回来了?在我们这代人也可以体会到,到天南海北去打工,出去的路是沉重而漫长的,而回家的心情则是归心似箭。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离开官场,别人还在众说纷纭时,而我已放下包袱过我自己的生活去了。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的人讲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洒脱。
对于古人留下来的这些财富,我才觉得,我当初不好好读书损失的不光是有些字不认识,词不理解的损失。其中还有太多的人生哲学我已不能理解了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