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人杜子腾的博客

好男人杜子腾的博客 被访问过:1724484

https://blog.luosi.com/personblog_2-2851.html

博客首页 华人螺丝网

中国制造的发展之道

2008/6/28 3:34:32| 分类: 参考资料

中国创造短期之不可行

  近年以来国内开始流行一个新的词汇——中国创造。中国商务部长薄颐来常用一个案例来说明中国制造变革之必要性。据外贸统计,中国要卖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8亿件衬衫所占用的社会资源何期庞大,中国制造产业效益创造能力何其低微,令人痛惜。很显然,无论是民族的崛起还是企业的腾飞,创造的含金量远远高于制造。于是乎,中国创造论压倒中国制造论。从政府到企业,从主管官员到企业领导人,言必称中国创造。

  如果不从历史的角度解读,我们确实无法发现这里边有什么问题存在,毕竟,创造是智慧、制造是体力,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历史长河、站在世界发展的视角来看待的话,结论会略有不同。纵观欧、美、日、韩产业发展所走过的阶段和道路,我们惊人的发现,它们的轨迹几近一致,唯一不同的只是时间的早晚。我们考察与我们一衣带水,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日本和韩国的产业发展历史就会发现,它们都走过了一条从初级制造到高级制造,再到创造的必然之路。日本在20世界50、60年代走的就是现在中国正在走的初级制造之路,此后70年代,它将初级制造迁到了东南亚,本国则重点发展高级制造和创造性的研发。日本90年代以来所获得的产业竞争优势,完全是70、80年代集体投入创造研发带来的必然结果;韩国也不例外,韩国直到80年代才开始转向高级制造和创造,几十年前未雨绸缪的巨大投入,才换来了今天的韩国汽车、数码电子等高科技产品风靡世界。

  看完日、韩产业发展历史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中国。中国现在无疑是站在一个门槛上,准确的说是站在初级制造与高级制造的门槛上,正在准备进入高级制造的门槛。如果在这个时候大谈创造,省略高级制造这个重要阶段,似乎有“大跃进”的嫌疑,并不能真正帮助中国早日迎来中国创造这个崭新的时代。时至今日,中国才刚刚开始准备转型,刚刚向创造研发倾斜资源,这个时代的投入,只有在10、20年之后,才会慢慢收获,而不是现在。试问没有播种,又哪来收获呢?

  其实,有一个数据最能说明这个问题。2004年,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为13万件,有一半来自跨国公司。从专利构成看,中国人申请100件专利中,只有18件是发明专利,而国外企业申请的100件中就有86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请注意,我国18件是用“发明专利”,而国外86件在发明专利前面加了“技术含量较高”的定语,这从另一侧面告诉人们,中国企业的18件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很低。

  其实,中国先天的天时、地利和后天的人和三方面的属性,决定了中国比欧、美、日、韩更需要经历制造特别是高级制造这条必经之路,只有走过高级制造这个阶段,才可能迎来全新的中国创造阶段。

  不谈中国创造之天时、地利与人和因素

  中国现阶段的历史阶段不适合谈中国创造。自从1980年代开始推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产业建设仅仅只有20来年的历史,积累还非常薄弱。在大多数产业领域,中国都停留在简单的生产制造阶段,企业的重心仍然是提升制造工艺、降低制造成本等系列问题。反观国外,欧、美用了上百年的积累才顺利的从制造逐渐车向创造,日本、韩国也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走完这条道路。而中国,到现在为止仅仅只走了20来年,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谈中国创造,先天不足,时机不当。

  这个时候,我们的重心应该是如何从初级制造向高级制造转型,应该是如何提升制造的技术含量和利润水平,而不是当前无法落地的中国创造。近年以来沸沸扬扬、层出不穷的中国制造产品缺陷问题,就揭示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就在8月份,因为675000件芭比娃娃玩具中的涂料铅含量超标问题,制造商佛山利达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树鸿在工厂仓库自缢。这中是一个较为极端的案例,还有大量因为产品环保的问题造成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仅以晋江运动鞋为例,每年因为产品环保上的贸易壁垒而导致产品被退货、就地销毁的事例不下近百起。

  当前世界产业分工决定了中国“世界工厂”的角色定位。21世纪初整个世界产业分工最大的趋势就是聚焦亚洲,而中国更是亚洲的发动引擎。中国将承担其中至少2/3的制造业务。特别是随着中国全球地位的提升和贸易环境的改善,中国将逐渐完成制造产业的升级,将低利润、低水平、高污染的初级制造向印度、越南、非洲等地转移,保持高级制造,中国将致力于成为世界高级制造业的全球基地。

  中国是人口大国,这一点决定了当前阶段更适合谈中国制造。中国拥有世界近1/4的人口,制造业人力资源极其充沛,具有不可比拟的全环竞争力;更何况,中国推行了20多年的现代产业发展也成功的培养了足够的、成熟的产业工人。基于这两个原因,中国更适合在当前阶段重点推行中国制造。如果这个时候就专注推行中国创造,这么多的产业工人如何安置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

  向德国制造学习

  当前中国的制造只是制造的初级阶段,只是一些低水平、低标准、低要求的制造,诸如鞋、服、玩具等利润微薄的日用品制造,像汽车、精密仪器、IT数码等高标准、高要求的制造还不成熟、不完善。有一位留学德国的财经界人士讲了一个案例。他在德国的车是一辆5年的二手车,他接着开了3年依然光亮如新。回到国内后,他买了一辆由国内生产的外资品牌车,只开了3年,漆面就泛黄、无光甚至有剥落的趋势。同一品牌,只因制造国家不同,相距十万八千里。

  当前,中国制造最迫切的课题就是如何从初级制造向高级制造转型。要完成这个转型,就需要广泛的学习,这里边,我们提倡向德国制造学习。

  向德国制造学精神。德国人是出了名的严谨,德国的产品更是以精工细作著称于世。德国制造为了品质,甚至不惜错过种种机遇。2005年西门子手机6月西门子手机以3亿欧元出售明基,德国制造的严谨精神成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所有手机厂商中,产品推广的速度往往都放在第一位,只有德国西门子把品质放在第一位。譬如在其M55款推出前,光是外壳颜色的涂料就反复测试了数百次,再加上其他测试,这款手机的研发周期拖了9个多月,该产品上市时同类手机已过销量旺盛期,白白错过了市场机会。2005年正是中国的折叠手机年,而西门子由于要求严格控制质量,在出厂前的控制测试需要实验打开合盖数十万次不能损坏才能生产手机,导致因成本和时机问题西门子一直没有大规模地推出过折叠手机,而与此同时韩国三星却因折叠手机成为中国手机的霸主之一。德国的这种严谨的制造精神同样体现在汽车上。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每一个小的改变都要率先在德国试验达二年之久,这也是导致大众汽车进入中国市场若干年来因产品“食古不变”而被后来的通用、一汽、丰田迎头赶上的重要原因。

  向德国制造学标准。德国是一个标准的国度,大大小小的标准不计其数,大到精密器械,小到家庭起居,都有严谨的标准流程。这种严谨标准套用一句中国古话,就是“增之一分则肥、减之一分则瘦”。在德国,甚至家庭主妇煮一枚鸡蛋也要用量具精确衡量水的份量,以评估是否用水过少或过多,是否会影响鸡蛋的烹煮效果。德国的主妇位也往往会在下面条时,用一个天平秤来测量所下面条的份量,以保证份量适中。

  向德国制造学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德国精工制造的强大保障就是其高度成熟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德国长期以来推行双轨教育,将理论教育与企业培训结合为一个整体,在此模式的引导下,德国企业内部的内部培训机制几乎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德国企业提供给每个人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位工作的机会。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成为工程师之前,有很多的技能培训,这种培训不仅仅是在学校,更重要的是在企业中,学生们必须同时在学校学习理论、技术和在企业中实践不少于4天。另外,每一次的岗位变动,每一次的职位提升,都必需率先完成规定的培训,几乎每个德国产业工人一辈子都在不断的培训学习当中。据统计,平均一个德国产业工人一生中将接受大大小小的职业培训约100多次。正是这种一流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造就了德国制造的世界标杆。

 

 


分享到:

阅读(1950)| 评论(1)| 收藏(0) 收藏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今日五金(实习生)2009-01-06 03:03:22

中国现阶段的历史阶段不适合谈中国创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