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人杜子腾的博客

好男人杜子腾的博客 被访问过:1739960

https://blog.luosi.com/personblog_2-2851.html

博客首页 华人螺丝网

零部件业左右为难 新办法或将实施

2008/6/20 19:35:41| 分类: 参考资料

        来自WTO指责的同时,使得这一《办法》能否如期实施顿生变数。而新规一旦付诸实施,对中国零部件企业将带来何种影响,也令人关注。

  距离《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实施时间7月1日尚有两周,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心情已开始复杂起来。

  按照《办法》规定,对所采用的进口零部件价值超过整车价值60%的汽车,必须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即为25%)。而进口零部件的关税仅为10%。

  而与这一即将实施的新规相对应的事件是,今年2月13日,世界贸易组织(WTO)临时裁定中国违反贸易规则,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违背了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该组织要求中方给予进口汽车零件更多优惠。

  来自WTO的指责,使得这一《办法》能否如期实施顿生变数。而新规一旦付诸实施,对中国零部件企业将带来何种影响,也令人关注。

  政策多舛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组织,取消了对汽车进口的一些限制条款,外资企业打起了行业规范的“擦边球”,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逃避税收,获取利益。《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管理办法》应运而生。

  在2005年,《办法》规定,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总和达到该车型整车总价格的60%及以上的,征收与整车相同的25%的关税。本项整车特征核定标准自2006年7月1日起开始生效。

  但在2006年3月,一桩诉讼打乱了《办法》的实施计划。欧盟和美国同时向WTO起诉中国政府制订的《办法》违规,随后加拿大加入。起诉方认为,中国对超过整车60%以上的进口零部件按整车征税的做法违反相关贸易规则。

  《办法》的多舛命运由此开启。

  2006年7月初,海关总署和商务部发布公告称,原定于2006年7月1日起实施的《办法》推迟到2008年7月1日实施。至于推迟的具体原因,公告并未提及。

  同时,中国与欧、美之间就进口汽车零部件问题进入60天的磋商期。但各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在当年9月启动WTO争端解决程序,进入专家组裁决阶段。

  至今年2月13日,初裁结果公布,中方败诉。

  这一结果引发业内热议。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认为初裁不公。但他同时指出,中国仍可通过上诉、调查、解释等进行争取,这将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成长争取宝贵时间。

  在对初裁结果表示异议的同时,对《办法》能否在今年7月1日如期实施,也颇令业内人士担忧。“中国与欧盟、美国、加拿大的零部件争端在短期内将没有结果,《办法》至少要到2010年后才有可能撤销。”饶达表示。

  力量悬殊

  饶达认为,《办法》的出台,反映了中国相关部门防止中国成为世界组装厂、加快中国汽车工业成长的良苦用心。

  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汽车消费国,但在汽车零部件研发和制造方面,中国力量却劣势明显。其中,历史遗留的原因不容忽视。

  “长期以来,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比较重视整车生产企业,而忽视与其配套的汽车零配件市场的发展。重整车轻配件,导致了我国零配件在研发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资深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说。

  在汽车工业的前期发展阶段,由于资金紧张,有限的资金投入仅集中于整车项目,在“七五”时期,零部件投资开始受到重视,“八五”、“九五”列为重点,但投资比重始终偏低。

  与中国零部件产业的先天不足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外资零部件企业对中国市场的“虎视眈眈”。

  近几年,外商独资、控股的零部件企业逐年递增。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如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日本电装、爱信精机、富士通、阿尔派电子,法国法雷奥等,纷纷以合资、独资的方式来华投资办厂。如今,世界100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的70%已在中国设厂,对中国投资的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200家。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迅速占领了主要零部件领域的市场份额,成为直接为主机厂配套的一级供应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外资在中国零部件市场已经占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

  出路何在

  在外资零部件巨头纷纷抢滩的情况下,高科技汽车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大多为国际汽车巨头所掌握,而自主研发能力也仍然是国内企业自身发展的短板。

  上海英伦帝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一位周姓经理认为,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零部件市场的登陆,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并引入竞争机制。“有竞争才会有提高,才会让中国的零部件走向尖端。抬高国外汽车零部件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某种程度上也会限制本土汽车零部件技术的发展。”

  “不能说谁抢了谁的饭碗,谁赚了更多的钱。能够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在技术更新上起到推动的作用,才是重点所在。”他随后补充道。

  而在汽车分析师贾新光看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强产品创新,才是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出路所在。

  贾新光表示,尽管近几年来,我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目前的局面是,高科技汽车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大多为外方所掌握,我方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我国大部分零部件厂的产品主要还是集中在低技术含量、低人工成本领域。“中国汽车零配件的制造缺乏品牌保证,而研发技术是品牌的核心。没有自己的研发和技术革新,拿什么来谈发展?”

 

 


分享到:

阅读(1085)| 评论(0)| 收藏(0) 收藏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