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内部经济的成熟和国际企业的介入,竞争成为经济社会最热的词汇,而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每个企业人孜孜追求和难解的情节。到底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把这种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优势?这些问题其实还有待探讨。
做企业研究那么多年,突然发现很多概念,学术界和企业界解读不太一样,一个在学术人心中毫无争议的概念在企业解却存在很多理解,核心竞争力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笔者在很多企业、行业协会、学术会议常常听到很多企业的营销专家大谈核心竞争力,同时又声称自己企业很有核心竞争力,仔细对照他们的企业,往往觉得不是那么回事,这是什么道理呢?哦,原来理解有偏差。
那么什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
有人说是产品。在信息高度透明、传播高度发达、竞争高度白热化的今天,产品趋同化是必然的趋势。无论是汽水、饮料、方便这些低端消费品,还是电脑、手机、激光技术、数码机床等等高科技产品,都是一样,走想趋同。为什么呢?信息透明了,传播快速了,技术和人才的传播与流动就快了,任何企业都不能独自垄断和控制某一项技术和人才,所以产品的趋同是必然的趋势。我们中国的现实尤其如此,任何一家企业推出任何一个有特色的新产品,只要市场,甚至有的还没有上市,模仿抄袭品已经出来了。在一个总体科技水平都差不多的中国社会,在这个法制和知识产权意识都不高的今天,哪一家的产品都难以有明显的优势把我们真正的、对手甩开多远。
有人说是人才。从三千年前老祖宗发出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的宣言,你就知道,人才这个东西从来就没有可靠过。古代农耕社会多少还要讲究知遇,讲究伦理,还要顾及道德道义的谴责。今天的商业社会就简单多了。假使你真有一个人才,假使你的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这个人才,那这个人才消失了你这个企业怎么办?有人说既然是人才我肯定给的待遇好,不让他流失。这个太难了,除了他自己的生老病死、旦夕祸福谁都无法左右外,仅挖角一项也难以招架,你能给多少?别人加十倍,行不行?更别说什么股票期权一揽子的配套薪酬了。国外巨头门挖人才的办法,是鳄鱼行为,直接把人才所在的公司挖走。在商业社会当金钱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的时候,所谓情义、道义、以及人的忠诚度和可靠度是最脆弱。笔者这里不是说现在的人没有忠诚可靠度,人与人不可信了,而是说不要把关乎企业生死存亡、发展大计这样的事业依托到某一个人身上。
有人说是营销。自从有间谍这个词汇,保密工作就成了第一位的了。矛与盾的攻防,从来没有绝对的胜负。尤其是经济活动,终究要在经济社会中、在劳普大众、在消费人群展开,才能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这样的话,任何什么营销战略和营销行为都是可以被模仿的。零售巨头沃尔玛老总山姆.沃尔顿说,他搞不清楚每天来到沃尔玛的有几个对手派来的间谍,几个是纯正的消费者。我国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律的淡漠,企业间的模仿和抄袭,足以使任何有效的营销战略、营销策略,或者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有效的促销活动、促销游戏、宣传口号都立刻成为广泛使用的大众产品。当你有我有全都有的时候,那你说这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显然不太合适。
有人说是文化。 文化是历史概念,是个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企业和人除了同仁堂这些老字号能总结出来一点文化外,你的企业连二十岁都没有,很多企业连个生产作业、营销作业规范、企业礼仪规范、企业伦理道德,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就如同一个人连个小学都没上,你就大谈你有文化,弄一两句广告语就以为是文化,这样对企业认清自我、长久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文化这个东西就像权谋和情感,人越老越多,企业也是越老积累的越多。中国的改革开放才三十年,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建立的,还很年轻,不要说欧美那些百年老店,就是日本这批上世纪三五十六年代的企业,人家的大大小小的细节,一个加盟手册就半人高,一个作业手册就一箱子,这些真正文化层面上的东西,是日积月累的细活,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
通过上面我们逐一分析,那么很多人都会很困惑,到底什么是我的核心竞争力呢?让我们回到本质,从其本来的面目真正认识这个在国外企业被认为能够企业的“基业长青”的神秘法宝。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看到这个概念,我们就明白了一切,原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这样的一个综合能力,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而且还是长期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这样的能力,显然不能指望某一个人,某一个策略,某一个产品,比较当前我们的企业人熙熙攘攘的大谈特谈,显然有很大误解。
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组织的持续学习和改进,能够自我认识和自我更新,时刻调整以适应现状和未来趋势的能力。那么这样讲来很多人就更是糊涂,觉得核心竞争力太高远太难做了。高远是肯定的,难以找到,更难以做到,否则中国遍地都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了,世界范围内,真正找得到,做得好的企业,也非常稀少。
笔者之所以在这里澄清这个问题,是想提醒一些企业人和营销人,不要轻易盲目乐观、以来于自己所谓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发展大计依托在某个人或者某个产品,而是应该仔仔细细从眼前做起,从脚下做起,做好每一点。中国经济社会的现状,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作为中小企业,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对于一些已经有一定的历史和基础的企业,如果真正想在战略上做做规划,一定要有专业的系统的调查研究,经过非常严格和专业的过程才能有所成效。国际上,诸如GE、IBM这些,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并成为当今的500强,其实靠的就是这种严格、专业的彻底、系统变革。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罗阳明(高级助教)2008-05-29 20:22:21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