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的“徐工”、“苏泊尔(行情论坛)”,到如今的“娃哈哈”,一系列有国际背景的并购事件前所未有地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在走过20多年的合资之路后,许多中国企业已经摆脱当初资金、技术、管理全面饥渴的状况,一部分企业已经成长壮大,并开始走向国际市场。虽然与跨国公司比较起来,成长壮大的中国企业依然难称“老大”,但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变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应该怎样选择合资的道路,怎样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做大做强?
对“娃哈哈”等案例,我们既关心冲突的发展演变,更关心它们所展示的方向性、规律性的东西。从本期起,我们推出“今天我们如何利用外资”系列报道,与读者共同思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应该怎样走好开放之路。
解了燃眉之急
金碚告诉记者,有一位国外经济学家对他说:“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都心情复杂,既爱又怕。只有中国,不仅对他们敞开怀抱,而且表现得欢欣鼓舞。”
的确,在全国各地开发区,几乎都把吸引到500强企业投资作为最大的业绩宣传,因为这可以证明当地的投资环境好,吸引力强。据《财富》杂志调查,92%的跨国公司计划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而500强企业,几乎全数已经在中国登陆。
为什么中国这么欢迎跨国公司投资?金碚认为关键是外资解了中国希望快速发展的燃眉之急。
中国第一家外资企业诞生于1980年。此后,外资如开闸之水,汹涌而来。中国引入外资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集中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当时国内思想包袱沉重,姓社姓资争论得很厉害。因此当时引进来的外资主要以与我们有血脉联系的港澳台和华侨投资为主,地点集中在东南沿海,特别是珠三角一带。这也使得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经济迅速领先于全国。
引进外资的第二个阶段是以跨国公司投资为主体。这一时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大面积地并争先恐后地向外资敞开怀抱,形成各地、各行业竞相引资的局面,各种优惠政策也层出不穷。
我们对外资的积极态度,使得我们从1992年以来,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1993年,甚至在全球所有国家中排第二。据统计,中国所吸引的外资占全部发展中国家的1/3。
如此巨大的外资无疑为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输入血液。有中国学者计算,从1980年中国引入外资起,到1999年的20年间,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率高达28%。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学者计算,中国在90年代的经济增长中,外资的贡献率高达30%。
金碚认为,其实经济增长数据只是一面,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对中国经济其他方面,如就业和出口的贡献也很大。
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匮乏这一国情,引进外资是最好的选择。目前,外资企业在中国直接吸纳就业人数达3000万人,约占中国城镇非农业人口的1/10。还有学者统计,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1985年为29.7亿美元,2006年达到5638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也由当初的3%左右上升到58.18%。也就是说,中国现在如此好的出口局面,一半以上是外资的贡献。
单从这些数字,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对跨国公司的投资那么欢欣鼓舞。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最近,娃哈哈与法国达能集团的官司成为新闻一大热点。记者在百度网搜索“娃哈哈与达能事件”,相关网页多达65100个。
当然,如果仅仅是一个娃哈哈的事情,断然不会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关注。看看各方评论也可以发现,事件已经超越了企业间的官司,而上升到外资进入、跨国公司合作以及民族品牌甚至产业安全等高度。
随便抄录一些评论的题目,如《品牌之争,民族产业之劫?》、《中国人抵制达能入侵又如何》,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把娃哈哈事件看得有多么严重。而留言里,类似呼吁抵制达能产品,甚至把达能比作八国联军的帖子铺天盖地,充满了火药味道。
如果舆论代表着某种民意,那么从娃哈哈事件各方的反应我们可以隐约看出,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逐步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似乎开始对外资、对跨国公司说“不”。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外资进入中国27年,究竟带给我们什么?
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研究员。
带来的不仅是增长数字
金碚认为,经济增长数据只是跨国公司带来的一方面好处。对于中国经济,跨国公司的更大贡献可能是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带给我们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
市场活力来自竞争,没有竞争就难有发展。而恰恰是跨国公司的进入使我们的企业在没有走出国门就体会到了国际竞争。这点在电信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国本土的电信制造企业从一开始就在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一大批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的环伺下,接受着国际化竞争的洗礼。据华为、中兴等企业的员工介绍,国内任何一个电信项目的招投标,必定少不了跨国公司参与。你要想中标,就必须先战胜他们,然后才是自己本土企业的竞争。恰恰是在成长时就经历了高起点的竞争,大浪淘沙后存活下来的企业,生命力才是顽强的。
你看,今天作为本土电信制造企业,华为、中兴不仅在国内站住了脚,改变了跨国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两个企业的国际化征途也迈出坚实的步伐,其中华为已经成长为中国本土的跨国公司,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海外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企业总收入的50%。
而国际化视野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则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给我们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提升。完全可以说,没有跨国公司的大规模进入,这些变化就不会这样快、这样全面和深刻。
作为最早引入外方管理的合资企业北京 长城饭店,当初曾经发生过厨房员工罢工事件。而导致罢工的原因是外方管理者给大堂的工作人员配发皮鞋,却给厨房的员工配发布鞋。其实外方管理者的考虑很简单,大堂是门面,当然要穿皮鞋,而厨房穿布鞋更方便工作。
这种文化与管理理念冲突在跨国公司刚进入中国时曾很普遍,但在20多年后的今天,情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如今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已经逐步为国内企业普遍接受。有学者认为,今天,中国在宏观上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符合国际规范的高效的制度环境,微观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现代化生产和管理理念以及经营模式,和跨国公司的进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当然,对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我们也千万不能把他们当作当年的白求恩大夫。无利不起早,任何资本都有逐利性,都首先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考虑的。金碚研究员认为,明白了这个基本道理,很多纠纷就很好理解。对于外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利用它。
金碚说,娃哈哈事件提醒我们,引进外资,如果你考虑的只是眼前或至多是3年的利益,解决的是当下如何圈钱、发展,很可能丢掉的是未来的10年。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前3年得了好处,外资在后面的3年或10年一定会补偿回来。否则都是你的好处,资本家会干吗?
的确,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历史和现实去评判是非,对跨国公司也一样。资本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大慈大悲的救世主。主观上,跨国公司都是出于自己的发展战略来中国投资,但客观上他们的确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可观的好处。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只有百利而无一害。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娃哈哈与达能事件或许会保持一份客观、冷静的心态。
最近更新
- 08-06 浅谈企业预算管理
- 08-06 双重隐忧下的企业生...
- 08-06 如何让中国制造紧固...
- 08-06 有效进行压力管理
- 08-06 管理创新助企业走出...
- 08-06 让员工幸福的计算公...
- 08-06 人际关系的21条基...
- 08-06 保胃战 从“饭后六...
- 08-06 男人醉酒会影响正常...
- 08-06 女人怎么“坏” 男...
最近评论
- (08-18) 个人认为还是要不断假...
- (07-02) 呵呵,你太有才了!
- (07-02) 感谢LZ的分享 赠人玫...
- (05-21) 顶
- (05-21) GOOG
- (02-05) 好文章,收藏了
- (02-05) 来过.
- (05-06) 楼主太有才了。顶!
- (08-02) 好文章
- (08-02) 不错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