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之间

2007/2/10 16:06:30| 分类: 默认分类

同事之间:   踏上了工作单位这个生涯舞台,一举手一投足都免不了与同事的寒喧、应酬。如果说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办事能力,以及个人才华使他得以步步高升,平步青云的“硬件”,那么是否能被上下认可,左右逢源,深谙应酬的艺术恐怕就是出人投地的“软件”了。   把同事吸引到自己耳边是应酬的目的,但首先要使自己“被吸引”到同事们那里去。你对有些同事可能不怎么重要,但也许不定何时他们对你却关系重大。只有争取同事的拥戴、赞同——即便你不在场,赢得人心,才是平日应酬的最大成功。要知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也少不了三个帮。               君子之交,有所不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   现代社会,那种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同事关系,被认为是最难得和最理想的应酬哲学。与同事相处,终日正襟危坐,严肃、客气都不好。人家会认为你不合群、孤僻、不易交往;太近乎、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也不好,容易让别人说闲话,也容易让上司误解,认为你是在搞小圈子,动机不良。说来说去,还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为好。   只有和同事们保持合适距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受同事欢迎的人。不论职位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责任。所以在权力上,聪明的人都不喧宾夺主,但也永远不会说:“这不是我份内事”之类的话,因为过份泾渭分明只会搞坏同事间的关系,而过分泾渭不分,也不利于同事圈这一特定范围。   孟子说过:“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同事间,说人长短,制造是非之举理当不为。比较小气和好奇心重的人,聚在一起就难免说东家长,西家短。虽说偶而加入他们一伙,胡乱批评或调笑一些单位以外的人的轶闻趣事,倒也无伤大雅,但是对同事的弱点或私事,保持缄默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公私分明是重要的,不搞小圈子也同样是多少“过来人”的经验。众多同事中,自然难免会有一两个特别投缘,私下里成了好友无可厚非,但是无论自己的职位比这位同事兼好友的人高还是低,都不能因为两人关系好,就作出偏袒或情势的模样。一个公私不分的人.永远做不了大事,何况任何领导都讨厌这类人,认为不值得信赖。   同事间,一方有困难,另一方负有道义上不容推却的责任。但是却并非任何时候都应出手相援,而是同样要有所不为。这就要看看这种帮助属于何种性质。我们知道,同事是就某一个小团体中某些人相互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但是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不仅生活在同事之间的小环境中,而且,他们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联系,因此,如果不能正确地协调这两个关系,那么,结果则会不那么令人满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他不仅有着同事间的相互关系,还受到社会中舆论、道德、法律等等的约束。所以,当同事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能仅仅从自己是他的同事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一味的盲目相助,重要的是应当看到这种帮助的结果。如果说这个问题是与社会中其它关系发生了抵触,那么帮助的角度就应当注意到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平衡。不分是非,没有分寸的简单帮忙是不可取的。   “为同事义不容辞”,说起来虽然可歌可泣,令人佩服。但如果在任何时候都像别人的应声虫一样,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解,一味附和别人的意见,那又怎么能叫帮忙呢?何况更多的情况下是“义不容情,法不容情”,有所不为才是真君子。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信奉:同事之交,乃君子之交也。君子之交,理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君子之交谈如水”恐怕就是提倡一种同事间的适距原则:“太近则呢,太远则疏,过于亲昵则遭忌,忌则谤生;过于疏远则遭议,议论多则是非生。那么,还是淡如水的好啊。             有“礼”“没礼”都能走天下   人类社会主要建立在“馈赠关系”上,有来才有往。                   ——(美)罗伯特·哈夫      在做人的功夫里,送礼物当然是必修的基础课。送礼物给同事,是八小时之外建立感情,推进关系的最有效的物质桥梁;同事帮了你的忙,事后不忘认真地选一份礼物亲自登门送上,既还了人情,又不致失礼;同事家有婚嫁喜事,根据关系的远近亲疏送上一分合适的贺礼,既添了喜庆,又买了人缘儿;同事生病,及时前去探望,时间不宜过长,送些鲜花、果篮、营养饮品等足矣,既安抚了病人,又表达了关心……诸如此类同事间的私人馈赠,作为联络感情,人情世故的必要应酬,当然未尝不可,但要注意轻重之分,一般不宜买太重的礼物,免得让对方感到你别有用心,会不会有求于他或者“拖他下水。”   送礼给上司,可视为一种礼貌,表达感谢照顾的心意。“吃人一口,报人一斗”原本就是维系人际和谐的秘决。上司在公事上给予不少指点,对工作该如何进行也帮了不少忙,谢谢化成礼物,更具体、更难忘。   送礼的时机宜自然,毫无理由的馈赠绝非多多亦善。老祖先创造了“礼节”一词,恐怕也正是暗示“逢节送礼”,而不是没道理的送。有时,刚到新岗位,刚出成绩,刚被提升,倒是送礼的好时机。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进入工作单位就如同踏上了舞台,举手投足都要做到:台上树好门面,台下预备铺垫。                   ——佚名   人生如戏,工作单位是一个大舞台,演戏的人不仅要台上功夫过硬,台下也少不了查漏补缺,打点准备。只有台上台下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才能真正获得掌声与喝彩。很多“走红”的“演员”常会利用舞台外的时间进行相关活动,希望回到台上后可以讨些好处。例如:陪上司聊聊天,下下棋;到同事家串串门,聚聚餐。   八小时之外常到同事家做做客以加强联系沟通有无,看来还是必要的,但却要把握一定的分寸,懂得做客的学问。免得落个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太不拘小节,让主人反感,充当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   “小节”一:预约的拜访要严守时刻,别忘了“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预约的拜访不能准时赴约,要提前挂电话通知,即使责任不在自己,也要道歉。   “小节”二:主人向自己介绍新朋友时,一定要站起来,以示谢意,同时一定要在第一次介绍中记住对方姓名。免得谈话里不好称呼。对一些自己不认识的长辈或领导同志,要主动站起来,先自我介绍,让对方了解自己。介绍自己要亲切有礼,态度要谦虚,不能自我吹嘘。如果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也只能介绍自己的所在单位,而不能介绍职务,对某项工作有研究,只是说对某某工作爱好足矣。   “小节”三:在同事家做客,受欢迎的人绝不大大冽冽地径直坐到席上,如果主人力邀才“恭敬不如从命*;等人时,不要左顾右盼;主人奉茶之后,先搁下来,在谈话之间啜之最为礼貌。   “小节”四:不做“不速之客”,去串门子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探访前先要和被访的同事约好时间,了解是否在家,、是否方便打扰,免得对方有急事无暇接待,双方都感到冷淡。同时最好避开吃饭时间和午睡时间。回来时不要过晚,以免影响主人和家属休息。   “小节”五:在进同事家门之前,要先看看鞋上是否带泥。擦试之后,先行敲门再走进去。雨具,外衣等要放到主人指定的地方。如果主人较自己年长,那么主人没坐下,自己不宜先坐下。自己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要锁好,放在不影响交通的地方,如果放的位置不好或忘锁被盗,不仅自己受损失,也给主人带来麻烦。   “小节”六:要知道吸烟属个人嗜好,有人喜欢有人厌,抽烟时一定要征得主人特别是女主人的同意,因为间接吸烟亦危害人家的健康。如果主人家未置烟灰缸,多半是忌烟的。如果掏烟打火,让主人匆忙替你找烟灰缸,是不尊重人的举动。   当然,同事应酬中没有永远的主人,永远的客人,做个懂礼之客固然重要,做个能得体待客的主人也要紧得很。事先得知同事将来访,要提前“洒扫门庭,以迎佳宾”,并准备好茶具,烟具。客人进门后,要热情迎接并请上座。如果客人是从远道而来,要问问是否用过餐。对一般客人,在饭前只给烟茶就可以了,茶壶可以放在桌上。对尊敬的客人或领导,长辈。同事,要在另外的屋里把茶倒好送进去,每次倒茶要倒八分满,便于客人饮用。   如果是“不速之客”,也要起立相迎。室内来不及清理,应向客人致歉。不宜当着客人的面赶忙扫地,弄得满屋灰尘。接待时,要问明来意。比方说:“你今天怎么抽空来了呢?”对方如答:“有事要麻烦您。”可又不一下子直说出来。就不要立即追问,恐怕是因为还有家中其它人在场,难于启口。那就不妨改变一下接待方式。   同事之间,有太多的微妙关系存在,大部分是亦敌亦友的,无论私交如何要好,但在利益面前,总要有竟争,甚至斗争,数不完的斗争。办公室里的“冤家对头”,也许正是办公室外的“铁哥们儿”。所以,在工作环境下如果总想做个有“正义感”的人,动不动就要去做“和事佬”,不仅很少能得到感激和好处,反而会招惹是非,要知道是非背后麻烦多啊!   更何况有的时候,一些同事为了某些目的,既想与“对手”暂时停止干戈,便于成功,但又不便亲自出面,免得尴尬、唐突,于是便选择一个适当的“和事佬”。本来做一件可以令人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的好事是理当义不容辞的。但做“和事佬”也应该有一个界线和分寸,免得成事不足还殃及自身。   对领导、对同事、对工作不满的人永远大有人在,遇到有同事前来诉苦,大骂某人有意为难他,某人的做法对他极不公道等等,最明智的倾听者所表现的态度将是既关心同事的利益,又注意会置身事外;既会很有耐性的听着对方的“苦水”和牢骚,但又只听不问,尤其不会追问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一旦成了“知情人”,日后恐怕就大为不利了。其实,过去的都已经过去,又何必去追究?除非这个同事一向与自己十分要好,那倒无妨略做了解,献些小计,但千万不可在事后做了“高音喇叭”。   总之在公事应酬繁忙的圈子里,许多不妙的情况实在太多,简直防不胜防,但可以有这样一条法则帮你时时以不变应万变,那就是:既不做“和事佬”,也不做“软柿子”。 绝不做“和事佬”,但也绝不做“软柿子”,对别人的指责有意见就要提出来,哪怕从此分道扬镳,得罪同事。假如真能这样做,那么相信你的同事一定会发现你身上这个优点:坦率明理。不打不相识,以后反倒更得人心。             昨天,今天,明天!祝愿你和你的共事的朋友有共同美好的将来!

分享到:

阅读(1918)| 评论(0)| 收藏(0) 收藏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