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代言农村80后:
“80后”作为一个社会学术语,常常被主流话语局限于生长在现代社会里的城市一代青年。其实,中国2亿多的“80后”人群中,城市80后却并非主体,尽管他们一直占据主流位置。
中国“80后”群体内部有着深刻的分层,这不仅限于城乡之间的断裂,还有城市和农村的“80后”各自内部的分化。中国的“80后”群体,它的丰富和复杂程度超出了任何单一化的想像。
还原那些被边缘化的农村“80后”,对于廓清“80后”这一概念是多么必要。[评论]
不要忘记农村“80后”:社会学家分析“80后”时,无一例外地用到“独生子女”来形容这一代人。然而,农村“80后”通常都有兄弟姐妹……
新农民工:统计结果表明,“八字头”农民工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的只占18.2%……
农村80后,未被“主流化”的“主流”群体: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在1980年到1989年之间出生的人约为2.04亿。这2亿多的一代中国人应该都被称为“80后”。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关注的,也是主流话语强力渲染的都是城市“80后”,他们似乎成了中国“80后”的代言人。然而,很多人也许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中,农村的孩子其实最多。
笼统用80后容易忽视社会分化:
评论家习惯说“80后”是缺乏历史感的一代。在描述、分析、梳理“80后”及其思想状态和生活方式的评论里,“叛逆”、“无底线”、“颠覆”是一些不易忽视的关键词语。
但是,用“叛逆”、“无底线”、“颠覆”来规定一代人多少有些知识强权的话语色彩,因为这一命名很难涵盖1980年代人的全部。因为作为一个群体,这一代人内部也有分层,作为人数上占主体的农村“80后”,长期以来被非主流化和被边缘化了
80后,共享一个转型社会的背景:
“80后”一代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见证社会转型的“80后”一代人,可以说他们共享着一个宏观的社会背景,“80后”是注定要承受社会转型的代价的一代人
80后群体:分流和断裂:
但随着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发展,“80后”群体出现了深刻的分化和断裂,这种分化和断裂不仅是城乡之间的,也包括城市和农村“80后”各自内部的。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之间,农村大学生与农民工之间等等,这种分化与断裂多少也是城乡二元体制的表现。
农村80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出生并非独生子女一代:
1980年时国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1984年到1987年,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中央对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在农村允许生了一个女孩子的再生一个孩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所谓“无后”,就是没有儿子。另外,在传统农业社会里,男性是主要劳动力,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田里的活儿就得男人去干。因此,80年代初农村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时,农村很多家庭“没有儿子誓不罢休”,为了要儿子,宁可挨罚。因此,很多农村80后并不属于独生子女一代,他们往往都有兄弟姐妹。>>>
童年:大自然和小伙伴一起成长:
城市80后一代人的独白:“前辈啊,你们如何能明白从小就没有玩伴的痛苦。父母说:‘乖啊,待在家里不要出门。’然后将房门反锁为生活奔波去也。我们望着窗外的阳光,仿佛玻璃上的苍蝇——有光明没前途……我们不是以各个为中心,我们只是不太明白如何与人相处。”
农村“80后”通常都有兄弟姐妹,所以他们的童年并不孤单,他们不缺少玩耍的伙伴,不缺少在一起干活儿的伙伴:一字排开,在玉米地里薅草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乐趣。与乡村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也是城市80后不曾有的体验。>>>
上学:赶上九年义务教育: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加上当时的政策导向,一时间农村的中小学被大量裁减。幸好1986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才让很多出生80年代初的孩子上了小学。
尽管农村“80后”的幸运者们基本都赶上了义务教育法的春风,但是由于家庭贫困,有一部分农村“80后”并未能坚持读完九年书就早早辍学或外出务工了。
另一方面,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也造就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别,这深深影响了“80后”群体的分化。>>>
有的进入高中,一切为了三年后的高考:
农村“80后”的学生,祖辈生活的艰辛使他们下定了走出农村过上城市生活的决心。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凭借考试进入县城的中学,开始了三年艰苦的高中生活。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三年后寄托人生梦想的高考。
来到县城上高中,学生们过上了寄宿制的集体生活。他们玩的时间几乎没有了,被严格限制于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程序”中,一个月也许会有一个周末可以回家看看。应试教育在很多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整天面对的是摆满书的课桌,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都能凭借三年后的高考实现了梦想。>>>
有的外出打工:并未放弃人生梦想:
农村“80后”在十几岁时,面临着重要的人生转折。他们离开学校就马上投入到田地的农活儿中去,或者成为民工大军中的一员进入城市。作为我国第二代农民工,“80后”农民工已经成为珠三角农民工的主体。
许多打工者都说,离开家乡到工厂做工是他们平生所作的最艰难的选择,也是他们到目前为止生活中最大的冒险。但支撑他们干下去的原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为了自豪。如果能在家乡的小村庄以外更广阔的世界扎下根来,就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农村80后生活在城市:一段新的生活轨迹:上大学:在校园学到的不止是知识:
在大学这个处于城市因而具有城市生活风格的区域内,有些农村“80后”由于不适应环境会感觉难与人相处。绝大多数情况下,城市“80后”更开朗更有组织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如果说城市“80后”的孤独忧郁形成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那么农村的“80后”的忧郁更多的是来自父母哀叹时世艰辛的感染和自己对生活前景的无奈。
在校园里最保守、最传统的那批学生就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一无所有,唯有名誉,成了生命所在,所以农村的学生大都刻苦地学习,践行着父辈的教诲。>>>
面对未来:希望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2.04亿的“80后”人口已经涌入或者正在涌入社会,他们成为新一轮的职场生力军。像城市“80后”的大学生一样,农村“80后”的大学生也已经或准备开始在职场舞台上扮演各自的角色,城乡差别或多或少地在求职中体现出来。
从大学走出的农村“80后”大学生,他们要留在城市,实现自己的城市梦想,求职,也许是他们实现城市梦想最重要的一关。农村出身的他们,不怕吃苦,任劳任怨,但是他们更希望能与那些依靠“关系”的城市“80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80后农民工:别再叫我农民工:
“80后”农民工已产生较明显的阶层分化。有些人成为雇主、老板、包工头,有些人还是打工仔、打工妹,还有些人则走上歧途。前者和后者是少数,普通的打工仔和打工妹才能代表“80后”农民工的主力。
与“七字头”和“六字头”农民工相比,“80后”农民工的工作观完全不同。他们不再只注重工作“挣多挣少”而不去考虑“喜不喜欢”。“80后”农民工更看重个人发展机会,仅仅提高工资已经吸引不了他们。他们不能吃苦,但对自身权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会要求更多的闲暇时间,以及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等等。>>>
80后精神超越财富:农村80后闪光点:
像韩寒、刘翔等城市“80后”明星以闪亮姿态先后走进大众视野,标志着城市“80后”一代开始走入主流社会。他们的集体身份认同和价值观,都在主流社会观念中得以体现。
而农村大部分“80后”人群,如农民工和贫困大学生虽然也被关注,但由于这一集体在身份认同上的分化,没有受到与城市“80后”一样的重视。其实,大多数农村“80后”由于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广大而深厚的家族伦理网络里,父母、家族责任等已自然而然地被纳入人生规划中。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则是他们的代表。>>>
日记分类
最近更新
- 12-22 80年后的感言
- 11-11 11.11日记
- 11-10 关于李家村有感
- 11-09 中国足球队不进球的...
- 11-01 开通博客了
最近评论
- (09-29) 路过``顶````
- (01-11) 好文章!
- (05-29) 祝你一切顺利~~
- (11-30) 哈!
- (11-13) 那你脱光了没?
- (11-11) 简称"脱光"
- (11-10) 呵呵~~多愁善感的“李...
- (11-09) 这就是中国足球的悲哀...
- (11-09) 有意思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好男人杜子腾(院士)2008-01-11 00:48:17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