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凭什么并购曾经对标的国际大佬

2017/11/9 17:35:30| 分类: 默认分类

 
  日本的三洋、新西兰的斐雪派克和美国通用,曾经乃至现在都是国际知名的电器制造品牌,20年前均是海尔的国际对标对象。


  经过20多年的科学发展,海尔非常精彩地演绎了现代版的“蛇吞象”:2011年,海尔以100亿日元左右的价格收购了日本三洋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洗衣机、冰箱等电器业务;2012年,海尔又以7亿美元的价格,拿下新西兰家电企业斐雪派克;2016年6月7日,海尔以5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通用家电。


  海尔收购通用家电,既是海尔国际化进程的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家电进军国际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2017年10月3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剑波博士在“海尔人单合一管理创新交流现场会”演讲时专门解读了海尔现象。


  于企业管理而言,“人单合一”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单合一”是海尔海尔管理创新的一个模式。如何理解这个模式?赵剑波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没有成功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第二,企业即人,管理即借力;第三,永远寻找第二曲线。


  什么叫做没有成功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海尔的回答是:海尔的成功不是我们干出来的,我们只不过迎合了这个时代发展趋势。赵剑波称,明大势是企业要具备的素质。大势是什么?是新工业革命。新工业革命对每个企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每一个企业家都要首先思考这个问题。


  海尔在自己的平台上让员工和客户创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预期。相信海尔这些小微,现在做到十几亿和几十亿的都有,这些人将来都能够成为独角兽。相信独角兽企业将来一定会出现在海尔平台上面。


  海尔“人单合一”模式于2005年提出,当时互联网没有现在这么大,到底是互联网成就“人单合一”,还是“人单合一”借互联网这个势,应该说是相辅相成的。


  企业即人,而企业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要上最-新生产线,要投资,或者真的引进日本松下最-先-进生产线,是否能够生产出跟松下一模一样的产品?现在海尔员工素质上升了,这样的问题不存在了。


  “人单合一”从组织人到自主人,尊重每个人的价值。这是主要的核心。


  如何做“人单合一”?海尔是三化:企业平台化,用户个性化,员工创客化。平台上面有小微和创客,从用户到企业内外打通。


  如何满足千人千面的碎片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海尔做小微。每个小微,即每个小规模均可以应对个性化碎片化的需求。海尔现在已经有两百个小微,此起彼伏,只要海尔平台在,海尔主要机制在,海尔平台上面总是有新的小微出现,新的企业和新的独角兽出现。这个平台的生命周期因此而生生不息。


  让每个人做自主人,给每一个小微赋权。最后企业不给他们薪水,海尔认为企业付给员工薪水是贿赂关系,现在自挣自花,用户付薪。最终实现四力三有:员工有能力、有毅力、有权力、有定力;企业有情、有利、有智。用户个性化得体验,体验完才能有溢价,从而获得更高的用户价值。海尔的做法已经完全超出“人单合一”四个字范围。


  什么叫做第二曲线?就是永远寻找下一个方式。海尔从名牌战略到多元化、到现在网络化。这就是海尔第二曲线。海尔战略变革是规律性变革,基本七年一变。只有这种快速变革才能适应时代需求。


  海尔最早是科层制、部长制、是典型的正三角结构,缺点是不稳定。即使是倒三角还是不稳定。后来海尔是利益共同体,不同业务单位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致对外。再后来,内部概念打开,接口人和生态圈。每一个利益共同体都会和用户发生关系。用户和用户、和资源发生关系,这些资源成熟的时候,每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小微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海尔已经是平台型企业,是创新型用户,是结点型组织,是平权型员工,是学习型工具。


  海尔代表管理3.0,是新一代的管理模式。福特时代企业是一个工程,丰田时代开始注重人工能动性。现在到管理3.0,最大是到能本管理,现在管的是人,管的是人的能力。最大的变化是激励机制。以人的动机为对象,激发人的创造力。世界范围内的管理学家今天谈到海尔的“人单合一”,不用英文翻译,就是叫做“人单合一”,成为海尔的标志。


  “人单合一”是引领性的管理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创新,是以人的价值为核心的管理创新。(来源:互联网)
  


分享到:

阅读(384)| 评论(0)| 收藏(0) 收藏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