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紧固件行业“技术时差”

2017/5/24 9:10:35| 分类: 行业资讯

10年来,我国紧固件制造技术在与国外的设备合作过程中,技术上的提升,是无形的,我国紧固件在全球紧固件行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细观行业内部产品种类、质量等级、技术水准以及资源和环境的付出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目前我国紧固件生产还存在“过剩”与“短缺”的双重压力,但是除了代表先进技术硬件设备可以买来,硬件设备之外的“技术时差”是中国紧固件制造技术落后的隐形因素与关键。

 

 

国内虽然有先进的紧固件制造企业,但为什么国外设备到了中国企业,使用设备的利用率和产品都会有很大不同呢?差距在哪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技术时差”,即是硬件设备以外的工艺、使用方式、生产管理等方面与国外的技术差距。按照国内平均紧固件制造的水平评估,尤其是涉及复杂工艺异型件及工艺配套的地方,其整体国内水平与国外水平存在的“技术时差”大约在1020年。

 

“技术时差”有一定的背景原因,教育背景和中国紧固件业发展经历密切相关

 

人的思维模式,一来源于教育,二来源于工作经验。中国目前的紧固件专业技术人才,从60后到80后,教育和工作经历以“引进、消化、吸收、改进”为基本模式,很难再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大部分人做事凭靠“可行的经验”,对紧固件知识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多可行的经验存在错误或没有理论根据。

 

国内紧固件企业拉拔车间,谈到拉丝机“配模方案”时,似乎没人不懂行,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当国外专家现场评审看到“配模方案”时,会很惊讶,他们发现大部分中国紧固件的拉丝“配模工艺”都是基于现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逻辑上“很混乱、没道理”,有的甚至完全不符合金属材料加工变形理论,其结果当然是“未必不可行但消耗资源或产品质量不佳”,这也是国外设备到国内用户手中产品就做得差强人意的原因之一。

 

对存在的“技术时差”不认同

 

国内紧固件专家通常不同意自己的工艺技术不够先进,尤其是大型紧固件企业,他们在这个行当中干了30多年,满满的经验反而成了接受新思维的阻碍,不会轻易否定自己,往往对产品落后归结于设备不够先进。事实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突破都是一次次否定现有存在的过程,否定或质疑,是创新的前提。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让现在的技术专家“穿越”到未来20年后的中国,他们还会是“那个年代”的行业专家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证明上面我们所说的“技术时差”存在。

 

怎样加速缩短“技术时差”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技术时差”的存在,怎样加速缩短“技术时差”?有人说,要等90后或00后成为骨干的那个年代才行,从小对他们培养教育具有创新思维,那现在怎么办?在线等吗?

 

通常我们所认知中的“先进国外技术”,都是指“先进的设备”,虽然国内很多技术人员有多年国外设备的使用经验多年,这并不能代表就了解设备的设计原理,未必可以复制或很好的吸收、改进,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频繁接触的国外公司人员基本就是“售后服务”而非技术设计人员,因而学不到核心技术。

 

另外,工艺和设备是密不可分的,先进的设备只代表“先进”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对工艺的理解应该是产品制造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设备的使用方法、条件、材料的前处理、配置方案、日常维护管理等等综合的宏观工艺,而非企业内部“技术工艺科”的工作范畴。

 

代表先进技术的硬件设备可以买,代表软件的“工艺”很难买到,只能学,加速学!

 

“技术时差”知不足迎头赶

 

 “技术时差”是客观存在,首先要清空自己固有观念,即“空杯原理”,尤其是要认同自己有差距。制造学习机会,幸运的是,当今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相得益彰,国外的很多专家就站在这个“时差的那一端”,无需穿越他们就和我们同处一个时代,四维(时间)可以变为三维,如果我们能创造机会或利用机会,学习技术细节的点点滴滴,刨根问底,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现在开始,加速缩短“技术时差”,不再制造低端紧固件过剩的产品。

 

未来,好工品将和所有紧固件人一起努力,走在工业4.0的前沿,用芯服务紧固件行业用户,让工业品更简单!

 

 


分享到:

阅读(456)| 评论(0)| 收藏(0) 收藏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