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六种有色金属价格走势分析(2011年作)

2013/12/23 11:13:30| 分类: 默认分类

 

后危机时代,六种有色金属价格走势分析

金融危机后,常用六种有色金属价格反弹,铜锌铝铅锡五种金属价格恢复较快,均达到或接近金融危机前的历史最高位,而镍价的反弹速度却十分缓慢,始终保持在20000美金左右,仅有历史最高位的一半左右,究其原因,特作以下浅析:

一, 有色金属价格反弹的主要原因

1,美元贬值

金融危机后,各种有色的金属的库存都已处于高位阶段,为什么在供应过剩的情况下,有色金属行情也会出现强劲飚升呢?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就在于美元的大幅贬值自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元汇率跌幅超过12%,连续创下新低,并且由于2008年下半年美元贬值的滞后影响,以及投机资本的推波助澜,共同推动了有色金属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美元的继续大幅贬值,还加剧了美元持有者的恐慌,使其纷纷将手持美元转换成其他一切可以保值的商品和资产,其中就包括有色金属。

2,中国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金融危机后,在我国调整经济结构之际,然而,当我国通过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引领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国际贸易商和供应商却刻意放大“中国需求”要素,不断推高大宗商品价格,除美元走软之外,“中国需求”是今年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的重要因素。

3,货币政策,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全球各个国家除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复苏而外,还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大多数国家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市场上流动性充裕,大批的国际贸易资金投入到有色金属的炒作中,导致价格大幅上涨。

二, 镍价价格保持平稳的原因,

1,市场需求疲软

镍价在2007年已经达到历史最高位,07年春季镍价冲高到52000美元,很多不锈钢生产商将高原料成本压力用附加费形式转嫁到下游客户身上。然而,07年中期镍价迅速回落,附加费下调的幅度却不明显,令镍行情更加恶化的是,不锈钢生产商扩大采购范围,开始使用镍生铁等替代品。受其冲击,07年底不仅镍价跌速加快,镍库存也急剧增加。

金融危机后,不锈钢需求不振,钢铁价格、铁矿石价格齐跌。由于2/3的镍用于不锈钢生产,不锈钢行业不可避免地对镍价造成重大影响。尽管镍只占不锈钢成分的一小部分,但镍占不锈钢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市场需求不振,是镍价上涨缓慢的原因之一。

2,金融危机时期的高库存

金融危机期间,镍的库存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LME镍库存增长十倍,与镍价成反比,在金融危机后,镍的产量不断增加,供应过剩,库存水平不断走高,但是不锈钢市场需求却相对疲软,导致镍价上涨非常有限

3,镍价跌幅过大,恢复困难

2007年初,镍价达到历史最高位,在金融危机期间,镍价的跌幅最大,后危机时代,其他有色金属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镍价却很难恢复。

由于电力设施的不断需求,铜的价格不断上涨,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位,超越金融危机前的最高值。

金融危机时间,国际原油价格暴跌,但却有利于汽车业复苏,拉大锌、铅需求,带动锌,铅价的回升。

但是由于过大的历史跌幅,同时需求不振,镍价的恢复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状态。

4,镍市的炒作力度不够

在金融危机后,其他五种有色金属表现出来强劲的上涨力度,加之国际上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的国际资金进入有色金属市场,但是由于镍的价格涨幅不够强势,国际资金没有集中到镍的炒作之中,反之集中到其他有色金属之中,市场的关注度不够,导致镍的涨幅也相对比较缓慢。

三,如何减少国际期货市场对中国有色金属的影响

1,我国目前期货交易市场发展还远远不够。

目前,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基本上掌握在几大期货交易所手里,国际石油价格的确定主要由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期货价格决定,国际农产品价格主要以美国芝加哥期货价格作为参考,国际金属价格主要参照英国伦敦期货价格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宗商品进出口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价格。与此同时,由于外国的供应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或预测我国的库存状况及采购时间、品种和数量,利用期货市场进行炒作,抬高价格,赚取巨额价差。

2,人民币的国际化

美元的走软与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给人民币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一旦处理不好,很可能形成输入型通胀。之所以会如此被动,除美国本身的经济实力外,人民币与美元挂钩太紧也是很关键的原因。要想摆脱这一被动的局面,我国应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这同样有助于减低我国输入型通胀的风险。

3,避免中国需求被炒作

中国需大量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要远远高于中国可以自给自足的大宗商品,最明显的就是有色金属行业,铜、锌2009年以来的期货价格上涨幅度在100%~200%之间,而铝的期货价格上涨幅度只有25%左右;钢材价格的水平甚至与上世纪90年代末差不多。铜和锌都是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的,而铝与钢材则是中国盛产的。需求决定价格,这本无可厚非。但目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却有这样的怪现象,“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严重损害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利益。根本原因,是“中国需求”被国际贸易商和原料商刻意放大并炒作了。

因此在国际交易中不要过早暴露自己的目的,尽量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配置资源。国家有关部门或相关行业主管一定要及时掌握国内企业进口大宗商品的总体情况,一旦出现进口过剩或进口价格过高的局面,就要及时将这一信息向海内外发布,以回应那些依靠炒作“中国因素”而获取巨额利润的贸易商。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制止国内某些贸易商恶意参与炒作的行径。


分享到:

阅读(592)| 评论(0)| 收藏(0) 收藏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