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高平

2011/2/23 11:11:38| 分类: 默认分类

作者:小惋 -
  闲暇无聊,随手从书架上抽取一本书,一看是本散文集,作者高平。
  
  翻开首页,空处有两行字,
竖着写:“孙惠燕阅存,高平赠,二00七,九,二三”。这几个字把我的思绪一下拉回到四年前。
  
  新开的美发店,先进的设备,明亮雅致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很多顾客前来美发。北方的九月咋暖已寒,秋风簌簌,落叶飘零,空气中混杂着灰尘四处飘散,好像跟人类有仇似的,非要把这人世间搞的浑浊脏乱才甘心。许多店不得已关上了店门,还好门是宽敞明亮的玻璃门,里外通透,不影响正常营业。当然,我们店也不例外。由于门只能往外拉,不能往里推,所以店员在门拉手旁,里外各贴了一个“推”字,一个“拉”字,方便顾客进出门。
  
  这天一早,我还未曾到店里,就有店员急急地打来电话说:“孙老师,有位先生非要让你亲自给他设计发型”。我在电话里说:“好生接待,我就到”。一路上心里嘀咕:谁呀?认识吗?有可能是朋友,不然怎么非要找我……
  
  进到店里,一位先生站在我面前,我一看,不认识。出于礼貌,我很热情地伸出手同时微笑着问了声:“您好,先生!”。他在握手的同时上下打量我,面无表情,很冷漠地说:“你就是孙老师?我是经朋友介绍来的,听朋友讲,你是位高级发型师,而且还担任过大学形象设计专业的老师,技术娴熟,设计能力强,所以我就慕名而来了”。我不好意思地说:“那里,那里,先生过奖了”。
  
  不等我往下说,他又滔滔不绝,“现如今,在美发行业,知识型的发型师很罕见,大多都是剃头匠,谈不上设计,就更谈不上什么师了”
  
  我一面听他说一面打量他。瘦瘦高高的个子,足有一米八。外穿一件深灰色短风衣,敞着衣襟,里面一件浅蓝色薄毛衫,下身穿一条深蓝色纯棉休闲板裤,衣裤搭配的倒是很协调。
  
  出于职业原因我自然而然去看他的头发,不看还好,这一看让我的心凉了半截。稀稀拉拉的几个毛全长在头顶的下方,而且是黑白混杂,那硕大光亮的头顶几乎是不毛之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他这少得几乎能数得清的头发,还要什么发型?再看他的年龄大概六十多了。我心里好笑,这老头长的如此“婉约”,要求还挺高,让我亲自给他设计,随便到那个店里两刀子剃光不就得了。
  
  正想着,又听他说道:“孙老师,今天就看你的技术了,一定要给我设计一款适合我的,让我满意的发型”。我苦笑了一下,但还是很有礼貌的,而且是很有涵养的说:“先生,您放心,我一定会让您满意的”。
  
  几经折腾终于完工了,他站在镜子前左看右看,干瘦的脸上露出了一点笑容,嘴里嘀咕着:“不错,不错,看来名不虚传”。
  
  我终于松了口气,“先生满意就好”我说。
  
  临走他又回头握着我的手说:“以后我的头就交给你了”。我开玩笑地说:“先生的头我可不敢要,把头发交给我就行”,他爽朗地哈哈大笑,急忙说:“口误,口误,见笑了”。
  
  言谈中能感觉到他有一股文人特有的气质。
  
  送他到店门口我顺便问他贵姓,他说他姓高,单名一个“平”字。
  
  “高平”这两个字,在我看来,只是一个普通顾客的代号而已,并没什么特别之处。后来他果真十天半月,就来我们店修剪在他看来十分金贵的但在我们看来是无足轻重的,能数得清的那几个头发。来的次数多了,
  
  我们便彼此熟悉了,得知他是一位诗人,作家。
  
  从小喜欢文学的我便对他多了一份崇敬。向他讨要他的著作,他很爽快,送我两本,一本诗集,一本散文集。书放下了,没阅读。原因很简单,一是由于忙,一是打心里就认为高平不是一个名作家,不然我以前怎么就没听说过他的大名,所以就不屑一顾的把那两本书搁起来了一年以后,由于我身体不适,回家休养,美发店就转交给了别人经营,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不知他又到那家店为难那位发型师了,我不得而知。我对他的了解只停留在,他是位名不经传的诗人,作家。
  
  时隔四年,如今无意中翻阅他的著作,有一股莫名的冲动,是没有及时阅读这两本书而有愧于高平送书之情,还是想更进一步了解高平其人。总之,我只想一口气把这两本书读完。散文集《从西藏到东欧》,收选了四十余篇散文,我仅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就通篇读完。合上书,我陷入沉思,眼前浮现出一个伟岸高大的革命老前辈形象。
  
  高平——1932年诞生于北平,故其父为其取名高平,得知他出生于1932年,屈指一算,至今已八十有余,让我吃惊不小,当初怎么就没看出来?不过他的言行与容貌确不像如此高龄之人。这回我算是对他了解了十之八九。少年的他,是在九一八事变中度过的,七岁就表现出了他的文学天才,一次他随父母为躲避日本鬼子的扫荡,躲在村外的一间小屋里,不敢出去,他就以:“闷坐室内自沉吟”开头,写了一首诅咒日本鬼子的诗,他父亲十分赞赏,誉他为“神童”。十七岁他参加革命随贺龙率领的部队开往解放大西南的前线。
  
  在,《<背影>与背影》这篇文章中他写道:“在我上小学时读到朱自清著名的散文《背影》,引领我走上崭新的文学王国。想不到今天,在我与父亲分别三十九年,永别二十九年之后,也来写他的背影了。
  
  那天黄昏,北平前门火车站,父亲送我出征。当初绝没想到,自那一别,我们父子竟再也未能见一面。他那在黄昏中走过铁路的背影,成了他留给我记忆中的最后的镜头……是永远不会也无法从我的心上消去的,父亲的长逝使它定格了……”。
  
  看到此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心灵被这对父子生死别离的场景所震撼。他的父亲在临终前给他留下了这样几句:“花不常好,月不长圆人生哪能百年,我有文武双全的平儿,愿意弃世长眠”。
  
  他在部队主要搞编剧,写歌等文艺创作。见证了西藏的解放,参加了康藏公路的建设,他的诗,他的歌,鼓舞着人民解放军创造了一个个惊天动地奇迹。解放以后,他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文革期间,他难逃那场浩劫被下放到甘肃劳动改造。文革后平反,就此担任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
  
  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了高平,此时我被当时的幼稚和无知感到惭愧。瘦瘦高高的他,却有着如此不平凡的经历。用他的话说,父亲给他的名字—高平,应证了他高低不平的一生。
  
  转眼间四年过去了,我没有他的丝毫音讯,茫茫人海,何以再见,但愿他永远康健。

分享到:

阅读(901)| 评论(0)| 收藏(0) 收藏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