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搬家”

2010/1/21 17:50:11| 分类: 默认分类

 

考古人员为新址地基铺设竹片


“老疙瘩”烽火台原貌


怀仁县金沙滩,一座屹立了六百余年的烽火台,在去年的一项基建工程中,遇到了命运的转折点。幸运的是,最终得以保留,并被迁往新址。


烽火台属于长城的附属建筑,而这座烽火台均是夯土筑成。土质文物保护在我国是个新课题,甚至是个难题。搬迁土遗址烽火台,更是史无前例,将面临很大的科技和技术挑战,山西能行吗?


这是文物保护史上的一次尝试!


毁或迁,引发争议


2009年2月,万家寨引黄工程北干线工程启动。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是解决山西省水资源紧缺的重大战略工程,北干线工程从偏关县下土寨分水闸起,经平鲁、朔州、山阴、怀仁至大同南郊墙框堡水库。


2009年7月,在北干线怀仁尚希庄水库工程段文物勘察中,发现有一座烽火台正位于竣工后淹没区的中心地带。


这座烽火台南北长3.6米,东西最宽处3.3米,主体开裂,中间裂缝最宽处达30厘米。比起它周围的几个保存尚好的烽火台来,他仿佛是位瘦弱矮小、风烛残年的老人,浑身裂痕累累,在塞外的风沙中苟延残喘。该烽火台位于怀仁县金沙滩乡老疙瘩村,故学名为“老疙瘩”烽火台。


烽火台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城主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来说,有着重要的价值。怎样才能既保护文化遗产,又不影响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省文物局按照《长城保护条例》相关条例再结合《文物保护法》,又经过有关专家的考证,决定对老疙瘩烽火台进行搬迁保护。


一旦要保护,保护费用将由建设方承担。“老疙瘩”的模样如此不堪,保护“老疙瘩”有何意义?在建设方和文物方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


就在此前不久,一座坐落在右玉县红旗口的烽火台在基建中被铲平殆尽。就象是孩子丢失后再无可能相见一般,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心痛不已,遂下定了誓保“老疙瘩”的决心。建设部门最终同意了长城附属物——“老疙瘩”的搬迁方案,并划拨了保护费用。


“切割搬迁期间,不时有工人和村民前来观望,很多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样的土疙瘩,你们费这么大的力气干什么?我们就耐心地解释文物保护以及烽火台土遗址保护的重要性。”一位考古人员对记者说。


“老疙瘩”有幸存世,并且将面临它几百年来的一次挑战——搬新家。


难题大,数次研讨


这次“老疙瘩”“挪窝”,是中国烽火台保护史上的一次创举。


2009年7月15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开始对烽火台进行观测和分析,“老疙瘩”烽火台南侧附近有房址遗迹,初步判定为烽火台遗址的部分遗存。“老疙瘩”烽火台为明代修建,烽火台在明代被称为烟墩或墩台。守护烽火台的士兵发现敌情,就点燃烽火,为下一个烽火台传递信息。


7月17日,考古人员对烽火台周围进行了考古挖掘,以了解烽火台与周边遗址的关系。考古人员找来县志,怀仁辖区内的烽火台均有记载,惟独没有老疙瘩村附近这座烽火台的只言片语。资料的断层也给“老疙瘩”烽火台的搬迁保护带来一定阻力。


历经千百年风化,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土遗址较一般遗址更为脆弱,如何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一直以来都是文物保护的难题。“造成烽火台破坏的原因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自然原因有风蚀、雨蚀、裂隙和生物破坏,人为原因主要有踩踏和震动两种。烽火台表面长有杂草和苔藓等,植物根系由于生长而延伸到台体内部,引起台体表面开裂,雨水沿植物根系渗入台体而造成极大破坏。此外,台体表面的一些蚁穴也使烽火台受到破坏。搬迁难度很大,压力也很大!”烽火台搬迁保护工程负责人韩炳华愁容满面,他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


分享到:

阅读(749)| 评论(0)| 收藏(0) 收藏

上一篇:喝酒喝成“病危”酒友不敢签字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