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钉精神”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雷锋等先进人物提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对岗位不挑剔,工作扎实,刻苦钻研。它曾经影响了几代人。如今改革开放了,人员岗位流动普遍而自由,这种精神还值不值得重提?
我有一位好朋友,20年来一直在科长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干着,面对一拨拨同僚的升迁而不动心,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始终不减。他说:“人生在世,要又满足又不满足:哪个岗位都能有所作为,不要总是挑剔,要满足;自己并不是做得那么完美了,永远有努力的余地,要不满足。”他的精神令我感动。针对时下许多人浮躁、不扎实、没有敬业精神,我认为有必要重提“螺丝钉精神”。
我不主张机械地来理解“螺丝钉精神”,片面强调一辈子固守一个岗位,但是,这决不可以成为一个人浮躁不定、不扎实、不敬业的借口。
近些年来,在我们周围,浮躁之风确实存在。有些干部“屁股没坐热”,就想“向上挪一挪”;而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也有人沾染上浮躁之风而不能自觉克服和解脱。
有没有“螺丝钉精神”,是一个人有没有较高思想觉悟、道德和人格意识的问题。为什么在差不多的外部环境下,有的人浮躁得要命,而有的人就能够不浮躁?其根源在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一个人没有扎实之心,心猿意马,心浮气躁,昨天才刚“得陇”,今天马上又“望蜀”,那还怎么有心思做事,怎么能够做成事呢?
“螺丝钉精神”是一个人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不二法门。请问:天底下的科学家、发明家,哪一位没有“螺丝钉精神”?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有一席谈:“什么叫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此话我看可以拿来为“螺丝钉精神”作注。
这里还要特别说一说干部。因为一、他们的浮躁产生的影响比一般人要大得多,会有损于党和人民的大事,会带坏社会风气;二、这些年来官场上出现一种“怪现象”,不是比着干事,而是比着追求升迁,于是有些人变成了事业上的混子,官场上的油子;三、近年“倒下去”的那些干部,颇有一些是从对自己现有的位置、权力、经济利益“不满意”开始的,“贪心不足蛇吞象,升官无望便敛财”,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在全社会推行“螺丝钉精神”,有思想和制度两个层面的事情要做:思想层面要大力提倡扎实人生,于平凡岗位成就不平凡业绩;制度层面则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引导这种精神的发扬光大,比如不让那些“事业上的混子,官场上的油子”得便宜,比如不使“螺丝钉”们长期出力流汗又总是吃亏。
机器再大,没有螺丝钉或者螺丝钉松松垮垮不行;人再有本事,没有“螺丝钉精神”也不行。你一辈子可以动多少个地方、可以干多少种行当,但是无论在哪里,都要有“螺丝钉精神”。比方阁下您今天“低就”在手扶拖拉机上,明天“高就”到宇宙飞船上,请问哪一处岗位、哪一段时间可以不要“螺丝钉精神”?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林肯A(实习生)2009-04-18 20:15:50
是知足常乐值得称赞?还是不知进取让人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