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用什么委婉的词语来描述,经济危机还是到来了,小人物的身份暴露了。
繁荣时期,很难定义什么是“小人物”,蒸蒸日上的生活提供很多幻觉,比如一个点击率很高的私生活博客的博主,会认为自己比街头上卖红薯的人要高端一些,已经脱离了“小人物”的范畴,但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经济危机把这个身份词汇的定义解决了,我们可以说,凡是在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会为饭碗或者贷款忧心忡忡的人,就都属于小人物的范畴,因为在任何年代的经济危机,都不会让真正的大人物们太为难——他们的存款和财产总是能够保证自己和子孙三代的富裕生活,旱涝保收。当然,根据《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他们还是会把情人的花销减免——大多数是男的大人物,女的大人物反而会在经济危机的时候给情人增加补贴。
小人物在这一轮危机里的绝望,最早从9月份一位美国银行工作人员枪杀全家然后自杀的事件里唱响。平时会被不少人艳羡的白领,开始在网上传播危机时期自救的“十项注意”:包括不要辞职,不要换工作,不要转行,不要创业;多备份几个自己可以去的公司职位;不主动要求老板涨工资,裁员往往从工资高的裁起等等。
是的,只有小人物知道自己的辛酸。
历史上,每当经济危机到来,也总有一些行业不受影响,反而倍加繁荣,比如娱乐业,因为小人物需要逃避现实,受到安抚。
如果我是娱乐产业里的策划人,明年我会重点策划什么产品呢?
首先当然是廉价的娱乐产品——大屏幕手机的普及,让低成本制作的网络视频传播非常便利。
然后,影视作品可以大致往上和往下走。往上,就是做奢华梦和幻梦,大场景奢华的铺陈,王子公主什么的幸福生活,最具小人物们急需的麻痹感,或者是科幻、玄幻小说也可以;但更聪明的是往下走,拍小人物生活,引起共鸣。《卖花姑娘》、《窈窕淑女》之类的故事,但是一定要励志、温暖人心,让小人物们带着微笑和做梦的神情走出电影院,觉得人生尚有希望,努力总会换来成功。
其他行业也应该更关注小人物的福祉——心理医生应该为失业人员降低心理咨询的价格,政府和公益机构应该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奢华消费类广告应该适当降低调子,改变多年来粗俗乃至粗暴的炫富宣传(比如“只为最尊贵人士而设”的别墅广告),等等。
这些想法听上去很像附和“和谐社会”的理念,其实这样的经验在资本主义国家久远矣。当年王震副总理首次访问英国,要看英国失业工人的生活,结果看到英国失业工人住在一座小房子里,屋子前后有花园,家电宠物一应俱全,让他非常震惊,以至于说:“如果是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即便有如此的生活条件,英国的失业工人也非常不幸福,社会还是得提供各种渠道和条件保证他们能够继续个人发展。
因为大和小,穷和富是相对的概念,个人的幸福感取决于对比两个方面,一个是与自己身边、亲近的人相比,一个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只有在这两个指标都高超的情况下,人才会获得充分幸福(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的调查,婚姻和谐这个因素,在人总体幸福感里的作用其实比较小)。
很多外国友人感慨,中国人非常善于自我安抚,所以只要有口饭吃,不受过度欺负,中国的小人物们总会自己寻找让自己乐观活下去的理由。这就像作家余华在《活着》这部小说里描述的一样。这是中国高度密集的人口和数千年主流文化崇尚“和”的结果。给一点活路,给一点安全,给一点尊严,给一点关照,小人物就能安于自己的“小”,继续辛勤地搭建人生。但是所有这些都没有了,小人物的面目就会彻底改变。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