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沟通太难了,且有越来越难之势,让我觉得巴别塔的寓言不是说外语的问题,而是说沟通本身,即便大家都是雷锋牌东北人,也不可能修成通天塔--你说的话别人理解不了,别人说的话你也只理解两分。平常在工作中,绝大部分的苦恼都是沟通不良造成的,当然越是重要的沟通渠道越是令人烦恼,最重要当然是跟总经理,把人愁死了,堪比古代向皇上进谏。
潇水在《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中有一段话,列举了进谏的方法:"古代进谏,虽然是为了主子好,如鲁迅所说的'老爷--您的袍子上有点泥,恐怕穿出去不好看呀',是为了老爷着想。但光有好心还不够,也要讲技巧。你可以故作高深,说'海大鱼'之类玄语引发对方好奇心,也可以像触龙说赵太后那样从拉家常入手,还可以像东方朔数落汉武帝奶妈那样正话反说,或者像'优孟'那样唱着戏'戏说',师况那样弹着曲儿'演说',以及编个'三年不鸣'的鸟故事去说。总之,最好不要像'鬻拳'说楚成王那样举着刀子以死相谏。"
这里面有几个典故:
"海大鱼"说的是齐国宰相田婴,就是那个孟尝君的爹地,的蝈蝈是齐宣王,权力大的不得了,想到自己的封地"薛"去筑城,事前就估计到要劳民伤财,所以发了狠话,谁劝谁倒霉,有个幕僚胆大,问我只说三个字,多一个字您砍了我,田婴说那你说吧,幕僚说:"海大鱼",转身就走,田婴说你话里有话,把话说清楚,幕僚说我不敢说了,脑袋要紧,田婴说你说吧赦你无罪,于是幕僚开始说一番道理,把这个刚愎自用的家伙给说服了,就是海大鱼的故事。这种进谏方法先搞一通玄虚,引得被谏者好奇来问,再讲道理,被谏者主动问,心里已经失了屏障,会容易说得多,我们给这种谏法取个名,叫"玄谏"。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的故事,秦攻赵,赵求齐,齐国按照规矩,要太后小儿子来做人质,才肯发兵,太后当然舍不得,任谁劝都没用,最后也被谏急了,谁再打我宝贝主意我啐他一脸,于是众大臣都没办法了,只能请触龙来说,触龙没说正题,而是家长里短说了一堆子女的问题,无非是说,您这么护犊子,不如让他有些历练,"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以后才能担当大任,老太太于是被说服了。这种谏法,循序渐进,外围铺垫好,令被谏者抬头看路,关注远景,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家谏"好了,家长里短绕路铺排,循序渐进之谓。
东方朔是个滑稽人,汉武帝的奶妈犯了大错,知道逃不过严惩,找东方朔帮忙--历史上叫朔的人都很会耍贫嘴及自吹自擂,就给奶妈出主意,说回头拉你下去砍头时,千万别哭闹,也别说话,只要走几步回头摆个POSE,配合泪流满面的FACE,就可以了。结果奶妈真的照做了,看得汉武帝真揪心,这时候朔爷适时在旁边吼了一嗓子:"你丫还不麻利儿滚蛋!皇上胡子一大把了还吃奶不成?"一句话让武帝浮想联翩,赶紧把奶妈叫回来无罪开赦。这种谏法,不劝反鼓,强调可怕的后果,置之死地而后生,可称之为"反谏"。
优孟与师况的故事差不多,优是戏子,师是乐师,都是采用文艺作品汇报演出的方式,寓教于乐,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种谏法,佯癫似狂,重点是启发反思,不妨称之为"文谏",三年不鸣的猜谜游戏也是这一套,这种谏法成本较高,现代不妨用黄段子代替;而鬻拳那样的就是"武谏"了,慷慨激烈,杀身成仁,这在当下和平时期也不好办,但可以威胁辞职什么的,总归是要吓人一跳。
这五种谏法:玄、家、反、文、武,古人都试验过了,因时因事,应用得当,可挽狂澜於既倒,具体应用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以上雄文,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拿凌凌六的话说,真是太有才了!可是,我觉得狗屁得很,都是网上抄的。现在网上有很多什么成功人士的34个习惯之类的文章,被广泛推荐,看着似乎满有道理,其实都是狗屁,归纳法作为总结知识的一种方法,被如此广泛滥用,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其实是一种最低成本的方法,拉清单的人不用思考,Ctrl+C组合键,比剪刀浆糊好用多了,根本什么也没说清楚。
沟通之难,方法绝对是次要的因素,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其中关键: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越是重要的沟通话题,越要事前谋划清楚。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小吴(高级助教)2007-12-24 15:52:50
有道理﹐ 一定要對症下藥 看菜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