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神钢事件之前,“Made in Japan”一向是人们心中质量的代名词,但现在日本制造口碑已经一落千丈,今夕不如往日。
日本神户制钢的丑闻牵连甚广,影响至深,众多日本汽车企业以及H2A火箭、三菱支线客机、部分新干线列车,甚至日本制造的英国高铁列车无一不中招,其他包括通用、福特、波音、劳斯莱斯等公司在内的诸多跨国巨头也纷纷受挫。
日本制造的丑闻不光仅此一例,之前便有三菱汽车油耗造假与高田气囊质量造假的先例。事故频发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原因?这就得追本溯源,从起源着手剖析了。
日本制造崛起的两大杀手锏
技术创新
之前好工品也专门撰文报道过日本制造早起的山寨模仿史,日本制造业的早期以模仿起家,也正是因此让他们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于是,日本上到政府下到企业开始不遗余力的在科技上进行投入,数据显示,日本的R&D投入常年仅次于美国,大幅领先于排在后面的国家;而日本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与科技工作者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均常年位列全球首位。同时,日本人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吸收美国产品创意的基础上,计入自己的创新元素。
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这一特质在日本制造企业的员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向来是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同时,日本工人对工作的敬业程度也是举世公认的,他们将自己的公司当成第二个家,长期以百分百的热情为之服务,尽全力去取得好的成果。
技术创新加上工匠精神,自然成就了日本制造的优良口碑。
但为何发展到现在,日本制造的造假丑闻层出不穷,口碑也一落千丈呢?曾经光鲜无比的日本制造究竟怎么了?
问题的关键也许就出在成就它的两大杀手锏身上: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工匠精神。
这两样本来是日本制造引以为傲的制胜法宝,为何会将其推入万劫不复呢?
说白了,其实就是市场竞争的显现,新技术和新兴业态的涌现使得传统制造巨头的技术轨道不再是行业主导,导致他们无法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落入“创新陷阱”中。
不过就算目前日本制造饱受争议,但离走下神坛还为时过早,新世纪以来,日本在全球制造业领域始终位于前列。在全球产业链上游的材料、零部件、装备制造等核心技术、高附加价值产品制造方面,日本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更何况还有许多虽然名气不大但地位却不可小觑的“隐形冠军”企业作为支撑。
不过,日本制造巨头丑闻频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值得我们国内制造业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有时过于盲目追求创新,出现过于求高求快但结果不尽人意的窘境,光伏产业就是一个例证;而有时又过于盲目迷信“工匠精神”,不断在产品制造上精雕细琢,殊不知倘若其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甚至是背道而驰,那么产品工艺无论多么巧夺天工,也只能是无用功而已。
因此,将技术创新、“工匠精神”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避开“创新陷阱”,才是中国制造的取胜之道。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