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走高的成本像绳索一样勒得企业喘不过气来。但是有一个环节是企业在高速发展中被忽略的‘蓝海’,这就是采购管理。”
“除了减计划、减量、降价、降消耗和利库降库存、国产化、修复等工作外,我们在备件精细化管理工作中还有哪些工作可做?”
……
在钢铁微利时代,如何优化备件采购与管理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降本增效?这一富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成功点燃了2013年冶金备件委员会年会的现场。
备件管理遭遇“瓶颈”
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在实施6S管理时,发现有间屋子一直大门紧锁,却无人知晓屋子的用途,更甭说找到钥匙。最后人们只好撬开大门,这才发现,所谓的“废弃”屋里竟然全部堆放着崭新的进口备件,而且已经有5年之久!
这是会议代表自揭“家丑”。虽是个案,却可以反映当前钢铁企业备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每台设备维护费用应当是多少?备件的性价比如何?计划的准确率如何?报废备件是否做到应收尽收?”现实中,绝大多数钢铁企业回答不出这些问题。宝钢股份设备部副部长劳兆利直言备件管理遇到了“瓶颈”。
而外部环境也在给备件的采购与管理施加压力。
“钢材市场压力倒逼成本,采购降成本压力增大,优质采购寻源成为当务之急。发展低碳经济带来采购模式、采购产品结构的转变,采购难度增加,成本升高。在降低库存和消化积压库存的同时,如何实现高效保障供应,成为钢铁企业面临的挑战。”太钢设备物资采购部部长王天翔对形势的判断,让在座的钢企代表心有戚戚焉。
精细化管理成破题之眼
“这些问题的解决,须要实现备件的一生管理。”劳兆利提出了宝钢的应对之道。
他进一步解释说:备件从计划,到采购、入库、出库上机、下机、修复直至报废回收,形成完整闭环,构成备件的一生过程。宝钢着重在计划、机旁、修复、报废回收环节的信息系统上进行创新,形成了宝钢特色的备件一生管理。
在计划模块,新品计划从设备树进入申报,可以从源头上明确该计划所对应的设备,即找到备件的“出生地”,从而降低计划盲目申报。在机旁模块,备件领用后自动导入系统,机旁备件上下机去向实现了动态管控,上机与检修项目号挂钩。在修复模块,实现修复过程管控,供应商协同上线。在报废模块,PSCS系统备件报废回收模块上线后,实现了下机报废、回收相互验证,确保应收尽收。
“备件的一生管理也就是从关注备件的采购属性向同时关注备件的设备属性与采购属性的精细化管理转变。”劳兆利总结道。
精细化管理成为备件管理的发展趋势。武钢国贸总公司副总经理张亦平强调:“平时忽视的机旁库、车间库和班组库是降低备件库存、降低成本的利润源泉之一。只有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工作,才能把平时积累沉淀下来的备件挖掘出来,发挥作用。”
在这方面,武钢还开发了适合冶金企业现场使用的“秘密武器”———自动货柜机。这是一种封闭的柜体结构的自动化存取装置,只要现场能够保证25平方米左右的地面空间和6米~25米的空高,就完全可以贴近生产检修现场投放,做到“随用随取”,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单台自动货柜仓储信息的记录、统计,同时通过与仓储管理中心联网,实现自动货柜与仓储管理中心的数据传输。自动货柜机能有效解决车间、班组、机旁的备件沉淀积压问题,有效消除账外库存、重复储备、重复采购等资源浪费现象。
不要忽视采购“蓝海”
虽然现实的挑战不小,但在王天翔看来,采购环节其实是易被忽视的“蓝海”:“与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在自己不用直接投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供应商的能力为自己开发生产专用产品,既节约资金、降低风险,又以最快的速度形成生产能力。”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太钢确定了价值最大化的备件采购策略。即在完成设备物资保供的基础上,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价格采购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实现价值最大化采购。
他具体介绍了太钢实施价值最大化采购的措施:一是优化设计方案,在设计阶段参与选型;二是是通过制定消耗指标和提升目标来控制需求,减少消耗;三是规范采购,如规范询价方案和开标、评标过程,加强寻源,保证在公平公正的平台上充分竞争;四是对重要备件实行全寿命跟踪制度;五是充分分析挖掘废旧材料和备件的残值,实现其最大化价值利用。
从采购的“蓝海”里创造更多的价值,须要创新思路和方法。济钢的产线费用总包、吨产品结算的合作模式,引起了与会人士的关注。
据济钢装备部凌再儒科长介绍,这种创新的合作模式,就是在一段时期内,由供应商全面负责产线某类备件的供应及修复,保证生产需求;根据该产线的合格产品产量,按照约定的吨产品结算价格与供应商结算。
凌再儒进一步分析说: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承包单位获得了长期且稳定的市场份额,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供应商必须通过技术攻关和严格精细的管理,来提高备件的质量,延长备件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备件的消耗量及修复次数,最终获得更高的收益。生产厂通过这种合作模式,降低了备件消耗,提高了备件的质量,延长了备件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了设备的作业率,达到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降低费用消耗的目标。
“在行业持续低迷、微利甚至亏损的严峻形势下,这种新的合作模式可以达到稳定优质资源,保障需求,降低费用,供需双赢的目标,适应形势需要。”凌再儒高度评价了这一创新的合作模式。
国产化、本地化具战略意义
会上,备件的国产化也是与会代表关注的重要话题。
“采购进口设备备件,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售后服务难有保证,造成资金大量浪费,不利于进口先进装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制约生产效益发挥。”一位钢铁企业代表总结的采购进口备件的弊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备件国产化的供应是确保公司进口设备安全、稳定、高效、经济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会上,来自马钢设备部的代表介绍了马钢在备件国产化、本地化方面的经验。
他指出:备件国产化、本地化已经成为马钢低成本战略的重点实施内容。马钢为此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如成立了专门的备件国产化工作小组,在综合公司进口备件使用情况、国产化技术条件、国产化效果测评等因素后,确定当年度备件国产化项目清单。从2006年至今,马钢列入国产化的项目共计934项,直接降低备件采购成本5.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马钢对重点关键备件进行了本地化生产攻关,并按照进口备件国产化同等管理。马钢内部机制单位通过本地化攻关,既锻炼队伍储备技术,全年又创造出约1800万元的产值。
“这是为了进一步减少外委资金,降低生产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充分发挥内部机制力量,也是响应公司大力发展和提倡的非钢产业的举措。”谈到关键备件的本地化,这位马钢代表着重强调了其意义所在。
2013年,钢铁企业的压力依然巨大,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将成为长期性和共同性的课题。备件的采购与管理,如何才能更科学,更有利于钢铁生产的转型升级,这门学问需要更多创新的思维与实践。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