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的“止怨帖”

2006/5/23 14:25:37| 分类: 默认分类

  初入职场的你是不是常常抱怨?“怨”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情绪,当心里怨气堆成小山,不怨反而会憋得慌,怨完心里才会宽敞些。从这个角度说,抱怨是一帖心理镇痛剂。但你可以抱怨一时,却不能抱怨一世。如若看啥都不顺眼,有啥都不顺心,抱怨过了头,就会让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但如果敢于面对不良的情绪,就能管好自己的职场心情,与其整天排放污染物超标的怨气,不如修整自己,给自己一帖止怨帖……   怀感恩之心去工作   案例一:   主人公:菲菲   职业:广告行业   症状:怨气来自“有求必应”   两年前,我从北外毕业后进入这家大型的广告公司,在公关部门做客服、外联工作。由于我形象不错、谈吐也得章法,很快就赢得了客户很好的口碑。半年后,公司为了拿下一家世界五百强的广告单,特别组建一支团队。消息从领导层传出后,大家都跃跃欲试,作为新人,谁不想利用这个机会好好锻炼锻炼自己呢?最后还是我如愿以偿,凭借着自己的外语能力和良好的客户口碑,我荣幸地挤进了这个“七人小组”。经过半年的魔鬼工作,我们终于拿下这笔单子,而我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自信的同时,心气也比以前更高了。   回到原来的部门,经理更加器重我,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可同事们却对我越来越“敬而远之”。那天,我让木木帮我整理一家啤酒客户的资料,谁知她粗心大意,竟弄了份奶粉客户的资料给我,我立刻翻脸不认人,“像你这种工作态度,永远都别想成为NO.1!让你给我帮个忙,你都想偷懒,这要是传到客户耳朵里,怎么看我们公司?”   直到有一天,我听到同事们这样议论我:“她啊,你帮她多少都是应该的,不帮她吧,她能对着空气抱怨没完,搅得大家心情都不好。帮完了呢,她又重新抖起威风来,不知道一天到晚,怎么有那么多怨气……”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委屈,难道深得客户好评的我就是她们嘴里的那个“怨妇”吗?从小,我就是家里的“小太阳” ,一家人围着我团团转,早已习惯了“有求必应”的生活,难道我把这种情绪也带到了工作中,在潜意识里也认为同事得理所应当地帮助我?郁闷中……   处方一,得到的,认为理所应当;得不到的,认为是缺憾,就一定要得到,否则就心怀怨忿,心情不爽。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走上职场后,都会有这样的心态。他们从小习惯了相对优越的地位,习惯了在亲人那里有求必应,因而缺少一份感激的心,觉得别人的帮助都是应该的。   处方二,合理归因。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认为成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而没有成功则是外界因素使然。更合理的归因是,看到外界因素对自己成功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处方三,学会感谢。对别人的帮助,要表示感谢,无论帮助的结果如何,都应该养成感谢的习惯。如果不懂得表示感谢,必定会伤害同事的热情,下次只好巧言令色另谋他助并心生怨恨,这就掉入了心理怪圈,使人际互动呈现出虚伪,陷入恶性循环。   未经你的许可,没有任何人能够伤害你   案例二:   主人公:JACK   职业:工程设计   症状:“不公平”怎么老是找上我?   大学毕业后,为了一纸北京户口,我选择了这家位于北京郊区的国企,签约五年。办公室六个人,一名科长和两名副科长不负责做具体业务,老李和老王都40多岁,升迁无望,每天只想着混日子,一旦有任务分配下来,他们会很自然地推给我,“小伙子,多锻炼,对自己有好处的……”瞧,这就是我身处的环境,只有我一个人像是来打工的。   前段时间,公司领导决定在家属楼后面的空地建一座三层小楼,做为内部的“健身中心”。这项任务自然就落在我们基建科。科长把画图纸的任务交给老李,可科长刚一转身,老李就一个“二传手”扔给我,“抓紧时间啊,这可是关系到全公司职工的切身利益啊……”我晕!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我天天往北京城里跑,把有名的健身中心都摸了个遍,又是拍照片,又是去图书馆查资料,每天都忙得要死。可一回到郊外的办公室,一屋子的人正“一张报纸,一杯茶”,过得快乐似神仙呢。等我终于把图纸拿出来,却又被老李抢了功。唉!“环境太差、同事太差、领导太差”,一连三个“太差”终于引爆了我的“怨气瓶”。   “我忠心可鉴啊,才华横溢……”我抱怨着。   “我是虎落平阳啊……”聚会时,我拿着“钱柜”的麦克风,这样怒喊。   “领导对我太不公平了……”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同学录上,都能看见我这样的留言。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对我说些打抱不平的话,可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不怎么关心我了?职场上的不公已经砸得我满头是包,难道他们也要对我“落井下石”吗?   处方:喜欢强调不公的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水平和付出。而实际上,可能你确实做得不错,但别人也未必就差到哪里去。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付出,你就会觉得不管公司怎样对待自己,也是不够,也是不公。   向别人抱怨自己遭受的不公,刚开始有人表示同情,但往往爱莫能助,最终怨气还会熏走他们,谁会真正同情一个见人就说“阿毛丢了”的“祥林嫂”呢?所以,别人可能对你不公,但不要自己对自己不公。多看到别的同事的长处和付出,心态就能平和许多。   记住罗斯福的话,未经你的许可,没有任何人能够伤害你。   用自己的标准去成功   案例三:   主人公:玲兰   职业:办公室职员   症状:我和你们“比、比、比”   “做办公室工作,轻闲倒是轻闲,可没有什么油水,不像你们做业务的,一笔单子的提成顶我干一年……”   “什么?你的年终奖有1万啊?凭什么你们公司这么大方啊?我跟你的工作性质也差不多,可我的年终奖连5000 都没有。还是你们公司好,真大方……”   “你们部门真好,多劳多得,不像我们部门,干多干少一个样。我最年轻,干得最多,也最不讨好,偏偏主任还偏心,不知道体谅人……”   “你男朋友真有本事,都自己开公司了,唉,不像我那位,打工仔的命……”   在办公室里,玲兰的嘴巴难得有轻闲的时候。她喜欢比较,从以前的同学,到现在的同事,谁都要被她拉到“公平秤 ”上过一过,“比我强?凭什么?”絮絮叨叨的抱怨也就不休不止。   后来,同事们掌握了她的脾气,平时也就减少和她聊天的机会,一切交往,公事公办。中午大家在一个食堂吃饭,只要是玲兰在场,有的同事会主动说一些自己遇到的糗事,“哎呀,昨天刚刚丢了一张大单子,损失不小……”大家觉得,这样子相处会降低她的敏感度。   时间长了,玲兰也渐渐知道大家的用心,她也会这样问自己:“我才工作一年,工作稳定,衣食无忧,还有什么不满的?”好心的同事也这样宽慰她,“你瞧你,这么年轻就出来闯荡,多不容易啊……”每当听到这样的赞美,玲兰爱“比较” 的“敏感之心”便降低一点。可是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刀光剑影”的职场生涯,谁会老这么迁就你呢?每当心情不爽的时候,玲兰还是会抱怨……   处方:在考上大学前,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这样说,“你看隔壁的某某考了多少分……”考上大学后,父母依然用羡慕的口吻说,“谁家的孩子一个月挣多少钱。”中国教育的弊端之一,便是过分地去比较,而忽视了自身价值的认同。   从大学校园出来,这种“比较”价值观被带到了职场,拿社会或者别人的标准来理解成功。但成功不是为了炫耀,就像是穿鞋子,适合自己的成功标准才是最好的。   适当地把目光转向自己,思考一下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我到底要什么样的职业诉求才是自己最渴望的,又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实现它,从而满足自己。

分享到:

阅读(2297)| 评论(4)| 收藏(0) 收藏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好男人杜子腾(院士)2006-08-05 20:24:38

顶!

匿名2006-05-29 22:49:41

顶~~~~~~~

匿名2006-05-26 17:16:57

“止怨帖”是好帖

匿名2006-05-25 12:07:39

成功不是为了炫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