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一 低碳经济
1、低碳成政协“一号提案”
这份“一号提案”的具体建议包括:尽快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监测指标、调整节能减排目标的表述方式为单位GDP碳排放约束性指标;借鉴瑞典经验,对化石能源课以重税;重点修改完善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和循环经济法等法律,为低碳经济立法作准备;将国家能源局升格为能源部。
在收入分配、房价、医改等一系列民生热点中,低碳经济力压群芳,最终成为“一号提案”,从一个角度显示了国家的战略取向。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思考未来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模式。中国还处在继续增长的发展过程中,不管从自身发展还是避免外部指责的角度,扭转以往高消耗、高排放经济发展路径,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实际上,中国在实行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时候,就特别注重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样这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在我国内地31个省区市的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28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均出现“低碳”字样。
2、一号提案为何受关注?
尽管政协方面多次强调,“一号提案”并非是按照提案的重要性排出来的,但从近几年“一号提案”的敏感度、热门度、政府重视度及落实力度来看,均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政府决策的重大变化。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就业艰难成为民生之困。而当年的政协“一号提案”正是致公党提交的《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之后,围绕“就业难”问题,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大大纾解了就业难压力。
2008年,刚刚送走中国资本市场“大裂变”一年的中国股市,面临深幅调整的关键时刻,而民建中央提交的《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税收政策》成为了当年的“一号提案”,有效促进了股市的平稳健康运行。
2007年,在全国房价一片“涨声”中,民革中央提交的《关于政府参与投资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议》成为当年“一号提案”。该提案呼吁政府加快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引起当年房地产重大调控政策出台,连续上涨多年的房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正是每年“一号提案”风向标的作用,使得市场对“一号提案”格外关注,可以预见今后围绕低碳经济的政策将进一步加强。
链接:本次政协会议关于低碳的其他提案
据悉,除九三学社外,民革、农工党、致公、台盟、全国工商联等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均将低碳经济作为自己提案的关切目标。
■民盟中央
建议适时开征碳税,并从生产领域开始,逐步向消费领域扩展。提案认为,目前应该抓住CPI、PPI仍将维持一段时间低位状态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理顺价格体系,打造市场因素逐步发挥主导作用的价格形成机制;同时继续抓紧节能减排的推进,重点放在节能建筑、低耗产业、道路交通工具降低排放三大领域。
■农工党
中国应制定《光伏产业促进法》、《风能产业促进法》、《低碳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适时启动碳税政策,并开征环境税。
■民建和全国工商联
应在鼓励应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的同时,开展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并推广城市节约用水和改造城市再生水设施。
■民革
推动“绿色企业”创建,以及建立全国性排污权交易所或碳交易所,开展排污权和碳交易等。
■台盟
建议结合“十二五”规划,请相关部门制定出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与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相衔接,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
国家立法部门应首先健全与碳排放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环保部门在执法时有法可依。同时,提高碳排放源的监测水平,加强碳排放量的监管水平并加大对超额碳排放的惩罚力度,做到执法必严。同时,建议国家发改委设立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建立“低碳评估体系”,将我国政府40%-45%单位GDP碳强度下降承诺层层分解落实,并把碳排放指标完成情况与各级政府政绩相挂钩。
■全国政协委员、德意志银行亚洲区总裁张红力
国家应按照中央和地方合作的补贴方式对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进行补贴;而受到各地日照差异的影响,对于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的定价也应该采取统一定价与竞标相结合的方式;为有效确保太阳能发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国家可以制定固定太阳能发电的配额,来保证电网运行商支持并网。此外,国家还应鼓励民营企业、外国公司和基金承包和投资太阳能发电项目,并在融资过程中给予帮助。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国庆
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果来看,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应该把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同时出台有效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研发。
【点评】
钢铁行业是传统的“两高一资”行业,
据钢之家机构了解,国家发改委起草的低碳经济指导意见正进入最后环节,有望在近期公布。目前已经有部分权威专家就低碳经济指导意见提出建议,将改变之前用行政手段推动的方式,以财税政策推动企业进行节能降耗工作,对于排放温室气体过多的企业,将征收额外的费用,而节能的企业,可以获得财政补贴。
据钢之家机构了解,相对碳排放的世界最高水平(日韩),中国在传统的高炉-转炉流程中尚有约2亿吨的减排空间,钢铁行业碳排放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财税政策的奖惩,对国内钢铁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它将提升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那些节能环保的技术,如CSP、薄带连铸连轧、非高炉炼铁等,将更加受重视,并促进企业技术革新。
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被屡屡提及,但成效不大。在市场经济下,市场手段是淘汰落后产能的最好推手。可以预见,目前在节能减排领域积极应对的生产企业在低碳方面的优势将在未来几年逐渐显现,而那些不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小钢厂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将自然被淘汰。
热点话题二 通货膨胀
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界人士最为关注的莫过于政府对一年经济各项指标的定调,其中对关系通货膨胀的指标CPI的定调尤为关心。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CPI涨幅被定在了3%。“管理通胀预期”则成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之一。
回顾2007与2008年,政府均将下一年的CPI定在4%左右,但在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CPI均没有接近这一目标。2008年年平均CPI为5.9,2009年为-0.7。2004年起中国遭遇全球的流动性大规模流入,人民币受到升值的压力,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结汇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形成一轮通胀,这轮通胀酝酿达3年之久,2008年上半年达到最高水平。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爆发全球通胀期间,全球70个国家的通胀率达到两位数。
由于中国CPI构成的特殊性,2008年,随着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的成倍上涨,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曾经一路涨到8的高点。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CPI在半年的时间里回到1附近。进入2009年,CPI更是一头跌进负区间长达9个月,直到年底才渐渐回升。但是,看似“通缩”的经济指标却与中国各界的实际感受相差甚远。短时间内涨过2007年水平的房价,经过多次调整涨回金融危机前水平的油价,以及各种在通胀预期下不断提价的大宗商品和生活用品,都让人回想到了2008年。总的看来,2008年中国物价是被“通胀”劫持,而2009年则是被“通胀预期”劫持。
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同比上涨1.5%,统计局并公布,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3%。此前数据显示,2009年12月CPI同比增速为1.9%,PPI同比增长1.7%。低于预期的CPI增长可以看作是通胀压力减小的信号,市场对加息的预期也在数据公布后减弱。不过考虑到去年春节在1月份,而今年2月份也赶上春节假期。所以1-2月份的数据翘尾因素明显,不能确切的反映实际情况。从最新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的购进价格上看,其原材料价格已经回升到相当高的水平,通胀压力不可小视。随着
进入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状况在各个经济体呈现出多极化,各经济体的通胀变化方向也出现差异。
1、通胀预期: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通胀
新兴经济体无疑在金融危机中表现较好,但是在经济复苏的背后通胀担忧油然而生。一般来说,通胀发生在经济偏热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经济增长处于潜在增长率水平时,继续增加货币发行会推动经济暂时偏离均衡水平,投资和消费需求超过供给,工资水平会相应上涨,价格水平也偏离均衡水平上涨。如果短期内经济的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不会提高,这种偏离产出均衡水平的状态是不稳定、不能持续的,很快在新的价格水平上回到原来的充分就业产出水平。这时候如果继续增加货币发行,上述过程就会重复发生,结果就是价格水平不断上升,通胀形势恶化。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经济持续复苏和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的带动下,2010年新兴市场的通胀水平很可能继续走高,整体水平将远高于发达经济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新兴市场2010年通胀率将达到6.2%,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1.3%,其中“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和巴西通胀率在2010年会出现缓慢上升,但仅处于温和通胀状态,而印度和俄罗斯则可能出现高达两位数的通胀率。
2、通缩阴影:众多发达经济体显现通缩
2月份,澳洲、加拿大分别升息,以应对在经济环境逐渐转好后充裕的流动性带来的通胀风险,但是在日本,经济则陷入通缩的困扰,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1月核心CPI年降1.3%,政府官员表示当前政府摆脱通缩很难,因此在数月内将不会看到有即刻的改善。在地球的另一端,已经深受财政危机困扰的欧盟国家必须面对着通货膨胀不足的问题,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和爱尔兰在内的一些欧元区国家。分析师认为,这可能令欧元区一些最弱的经济体更难以摆脱低迷,政府更难以修复财政预算、减少公债。近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维持欧元区1%的主导利率不变。自去年5月份以来,欧洲央行一直将主导利率维持在这一历史最低位。就在前不久,俄罗斯中央银行宣布,将其基准利率--再融资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8.50%,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同时将回购利率从7.75%调降至7.5%。这是该央行自去年4月以来第11次降息。对于这些国家,用加息抑制通胀还是遥远的“传说”。
3、滞涨担忧:中国信贷游资造成的滞涨后果值得关注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是经济上最糟糕的情况。简单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如果2008年各界担忧滞涨是因为“热钱”的炒作以及持续的通胀造成,那2009年滞涨的源头显然是“过度”充裕的流动性。
有报道指出,目前在中国南方的某些城市,已经有来自实体经济部门的中小企业急需恢复或扩大生产,却得不到贷款。市场上一方面堆积着去年制造的无效、甚至到处流窜为害的巨量流动性,也就是所谓的“信贷游资”,并任由它们助推房市泡沫和通胀预期;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部门却由于资金短缺而生产受阻。如果听任这种局面发展下去,经济上最糟糕的情况——滞涨,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将不可避免。
4、2010年中国通胀温和
由于中国政府已经在去年下半年,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2010年的主要任务定位于“调结构”,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经济发展方向定位于“好”字当前。因此2010年经济平稳增长的可能性较大,不会出现偏热的情况。加上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为7.5万亿,总需求会推动价格水平温和上涨,通胀将表现得较为温和。
相关链接:通货膨胀有关的观点预测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期我国发生输入型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一是全球经济复苏和通货膨胀情况。目前,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 和不良资产清理远未结束,融资中介功能尚待恢复,大量过剩产能还有待调整消化,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在培育之中,全球经济的复苏必将是一个缓慢、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在这种大背景下,尽管全球流动性相当充裕,但产生全球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很大。
二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全球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需求、大宗商品市场的投机操作,以及供应方的结构性变化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快速增长会加大大宗商品的需求,但从绝对量看,发达经济体仍是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耗国。在发达经济体缓慢复苏的情况下,全球大宗商品并无持续上涨的压力。美元长期走贬预期和各种投机操作,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提高某些大宗商品价格,但很难设想这种上涨会成为一种长期趋势。此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的出现,也会降低对矿物燃料等大宗商品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预期。
三是发达经济体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在复苏前景还不明朗的情况下,预计发达经济体刺激政策近期还不会实质性退出。但随着经济基本面的逐渐好转以及公共债务压力的加大,刺激政策迟早要退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流动性因素将明显减弱。因此,我认为近期我国发生输入型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央行副行长苏宁: 物价在可控制范围之内,不要认为今年物价形势非常严峻
1.从目前看,今年是能够把物价控制住的。大家不要认为今年物价形势非常严峻。物价上升和不上升的趋势并肩存在,我相信只要调控得好,就能把物价控制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2.去年有9个月的时间,CPI逐月下降,我们很关注通货紧缩;到去年11月和12月,CPI同步转正,这个是在我们预料之中。而这几个月不存在通胀。
3.我们希望不要出现物价的过快增长,从目前看,现在的(物价水平)是我们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还不能说通胀。中国央行高度关注物价上涨情况。
4.央行有多种货币工具,其中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至于加息,央行会在适当时候进行。央行正密切监视物价走势,并已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今年通胀可以被控制在合理水平。
■中国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影响中国经济的不再是通胀预期,而是现实的结构性通胀。
中国政府要把管理好通货膨胀的预期,防止化解结构性通货膨胀作为2010年的重要任务。防止中国经济因过热造成二次探底。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飙升、居民消费品价格上行和输入性通胀对中国的影响已经不再是通胀预期,而是现实的结构性通胀。中国政府将管好通胀预期作为今年一项重要任务,以防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价格上涨过快,为经济的发展、结构的调整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金融调控需要重点解决“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问题。
■2010年中国发改委工作报告:今年3%的CPI目标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并为推进改革留有一定空间。不能忽视包括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中国今年将继续深化资源价格机制改革;中国将继续研究、实施为实现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而需要的相关政策。
■苏格兰皇家银行:2010年中国通胀上半年将达到3%,下半年稳定
中国CPI通胀将在第二季度、甚至可能在第一季度达到3%,但是在下半年将稳定在3%的水平。食品CPI是左右整个指数的最大因素,而食品价格涨幅趋缓,表明二季度同比通胀率将稳定在3%的水平。中国一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4.3%,为2008年 10月以来最大增幅,虽然在中国PPI和CPI之间的关联并不紧密,但该数据进一步加剧了通胀预期。
■野村证券: 3月份之后的CPI涨幅将趋于更平坦
3月份之后CPI通胀或将在控制之中,野村分析员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主要食品类别的充足供给和存量使得2010年不可能发生食品短缺现象,因此食品价格不会大幅上涨。2009年中国连续第6年实现粮食大丰收,使得今年不太可能发生2004年那样的CPI通胀。另外,生猪库存现在也创了历史新高,因此今年可以避免像2007和 2008年由于猪肉短缺而导致CPI通胀高位运行。
第二,多数消费品制造业部门仍存在产能过剩,这可能会迫使生产商继续低价竞争,因此厂商很难大幅提价。另外,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继续让生产商可以自行消化上涨的成本而无需显著提高价格。因此,3月份之后的CPI涨幅将趋于更平坦,国内对于通胀的担忧可能会在3月份之后才会开始消退。
■标普:如果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超出预期中国可能采取更多货币收紧措施
资产市场成为焦点,因在截至2010年1月的12个月内,中国70个主要城市的平均房地产价格增长了近10%。陈锦荣表示,2009年年底土地价格的急速上涨表明房地产差价将进一步攀升。如果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继续超出预期,中国可能采取更多货币收紧措施。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三大风险要素易导致通货膨胀加大
一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随着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带来的需求加大,国际上大宗基础性商品价格将呈上升趋势;
二是个别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扬,尤其是低温多雪等天灾造成的蔬菜价格上升;
三是货币投放过大,带来流动性加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樊纲:用CPI衡量的通胀不会轻易地变得很高
目前,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通胀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但是用CPI衡量的通胀不会轻易地变得很高。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且食品价格基本稳定,尽管能源价格上涨是通胀的一个很大因素,但传导至消费价格需要时间。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中国难成为全面通胀
发达经济体复苏相当微弱,其GDP增速离潜在增长率还有较大距离,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有人说, 猪肉价格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会引发通胀。但这往往是总需求上升的结果,难成为全面通胀的独立原因。关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中国通胀的主因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当前,劳动力成本是在一个较低水平下上升的,目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只是回归正常值。
【点评】
通胀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推高大宗商品价格。2009年底伴随着经济回暖、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面继续宽裕和基础消费品的涨价,国内通货膨胀预期持续升温,钢材价格也随之提升。
1、通胀管理下的2010年钢材市场资金面逐步收紧
近期,随着央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提前上调,预防通胀政策已经浮现,专家预计3月份央行还将上调准备金率、因此随着2010年治理通胀的政策不断显现,钢材市场的资金面将逐步收缩。但是另一方面,从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信息得知,之前的复苏政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短期内钢材市场资金面仍将宽裕,一季度钢材价格仍将得到流动性支撑。
2、通胀预期影响下的原材料价格全面上升,钢材价格“被增长”
随着国际原材料、能源的价格上涨,国内通货膨胀将主要表现出输入型特征。据钢之家机构了解,当前铁矿石、焦炭等生产钢铁等原料占国内能源、原料总量的比重非常大,国内对这些原料的需求具有刚性,因此,国内通货膨胀继续升温也将意味着钢材价格被铁矿石等原料推到较高的水平上,届时钢材企业利润必将面临压缩。
近期,随着今年钢厂的生产及销售向好,后期铁矿石需求将有増无减,矿价上涨条件表现充分;同时,美元持续贬值,资产通胀预期影响突出,原料价格逐渐攀升已无悬念。事实上,近期铁矿石价格一涨再涨的消息不断出现,
热点话题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多次强调可以看到,2010年将成为中国经济调整的关键一年。
在两会之前,随着经济前景的向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了较大的操作空间,着力解决发展方式的问题已经被政府多次提及。在两会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已经提到了“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久后媒体报道中国正式启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思路研究工作,并成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可见2010年必将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年。
在之前的春节团拜会上,温家宝总理用八个字进行了形容了今年的政府工作——“胜非为难,持之为难。”可见今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实现“保八”将前路曲折。
1、金融危机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到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其间十五年历程,中国经济虽然在转变方式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痼疾,而且随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资源约束不断加剧,开始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不可承受之痛。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种由于发展方式所引发的问题凸显出来。虽然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包括4万亿元投资在内的一揽子计划,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和企业效益下滑的局面,但是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潜在的金融风险也逐步显现。过快、集中的投资和信贷高增长容易积累风险隐患;具体还有地方投融资平台信用风险,信贷高速增长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造成的资产泡沫等,风险都已经摆在了人们面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单纯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1%。不仅增速较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占当年GDP的比重也上升至67%,意味着仅仅投资就占据了GDP的三分之二。未来随着政府投资的逐步弱化,中国经济面临再次探底的危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就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经济的好转,2009年底到2010年初政府开始反思固有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内生矛盾,调结构的声音渐渐明确,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各种经济增长目标已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预留了余地:
8%:温家宝总理表示,要着重说明今年提出国内生产总值8%左右,主要是强调好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上来。工信部长李毅中表示:“今年8%的GDP目标不低,因为要重质而非量,去年为波浪型的,不够稳定。”
3%:温家宝总理表示,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综合考虑了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国内货币信贷增长的滞后影响以及居民的承受能力,并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
2、两会激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么转?
两会代表表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它涉及经济的方方面面,要从宏观层面发挥好财政、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区域分工的调整也是关键,要优化东中西三个区域发展布局,发挥各自区域优势和特点,形成地域分工。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调整出口、投资、消费之间的结构比例。当前经济发展现在来看靠出口拉动开始弱化,靠投资拉动也不可持续,因此要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比重,扩大内需。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调整能源结构,应该增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也要调整,要提高劳动这一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分配。现在的特点是二产占比较大,要在推进第二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说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提高发展质量,重要的是要运用好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因为货币政策控制的是总量,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还要靠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金融结构也要进行调整、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实行有差别的信贷政策,创新不同金融工具。
两会代表指出:在实践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只是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上讲,应该是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和影响的后危机时期,充分发挥金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支持作用至关重要。
另有代表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统筹兼顾信贷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含发展低碳经济、新能源、循环经济等内容。而现在我国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信贷方向和结构会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首先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对于符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要求、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符合银行信贷原则的企业和项目,要及时、高效保证信贷资金供给。要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商,明确各自信贷支持的重点环节和领域,优化信贷资金在区域、行业、企业的配置,避免多头授信、恶性竞争等问题,有效整合信贷资源,满足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资金需求。
其次,要围绕产业规划,支持传统产业新型化。同时集中金融资源,大力支持新兴产业规模化。通过信贷政策指引和积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渠道,引导资金流向煤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和旅游业等新兴支柱产业领域,为新兴支柱产业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另外,要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原则,继续加大对新材料、新型环保、生物、先进装备制造、信息等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降低服务业融资的门槛,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3、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将有三个转变,过程曲折
虽然政府各界均意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但是过去十几年经济发展历程显示,转变不可能一帆风顺。
首先,经济长期以来运行在一个惯性的轨道上,包括人们的观念、制度的安排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都需要重新进行调整和改变,难以一蹴而就;
其次,这种转变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经受“阵痛”的考验。这种代价和“阵痛”表现在,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可能会让我们暂时牺牲一定的增长;
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会带来就业压力的增大。具体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有以下三个转变:
(1)经济增长拉动方式的改变
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调整来看,这三方面实际上是互为联系、相互推动的。首先,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同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较高,这就需要我们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需驱动向内需驱动转变。而消费的拉动不仅能够弥补转型期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而且能够在更长时期促进经济的增长。
(2)产业结构的转变
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值仅占GDP的42.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4%,这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所吸纳的就业人数相差甚远。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有效吸纳第一、二产业中由于实行集约化生产而富余的劳动力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
(3)产业发展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第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则是为前两个转变提供动力和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制造业领域吸收就业的能力在逐步下降,需要依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投入。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仅能够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有效扩大内需,带动整个经济的创新,而且能够减少对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可或缺的方面。
观点表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需要共同推动、形成合力。不过当前经济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三个转变的因素,包括投资和消费的比例的进一步恶化,税负过重和融资难仍制约着作为第三产业主体的小企业发展,以及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缺乏合理的体系和机制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加以改变和完善。全国政协委员郑新立表示:“长痛不如短痛,如果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能够使我们的经济站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那么这种“阵痛”就是值得的。”
【点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疑将对“两高一资”的传统行业——钢铁行业带来不小的变化。而淘汰落后产能与钢铁业联合重组将成为2010年甚至将来一段时间钢铁行业必将经历的过程。
发改委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出,今年拟淘汰炼铁落后产能2,500万吨。发改委表示,2009年9月印发的《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在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和电解铝等行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下一步,将按照中央精神,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坚决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一是加强市场准入管理。严格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审批,进一步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对多晶硅等新兴产业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准入标准。
二是加强产业政策与财政、环保、土地、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地方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或停产处理,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停止土地供应,不得发放贷款。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使过剩的产能在一些新的领域发挥新的作用。
三是加强信息引导。进一步做好行业产销形势的监测、分析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信息发布,引导社会和企业的投资行为。
发改委介绍说,近日,国务院第98次常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送审稿)》,以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为重点,确定了今明两年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和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政策约束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这一通知将于近日正式印发。
另据报道,工信部在“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将进一步推进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的衔接、钢铁行业规划与下游行业规划的衔接,并根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以保证规划指导的及时性。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表示:对于钢铁行业,2009年钢产量是5.68亿吨,这是100多家钢铁厂产量的总和,但还没有一家像米塔尔这样的世界级钢铁企业。所以,要通过企业之间的整合来提升产业的竞争能力。此外,要高度关注部分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这个工作去年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今年要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已经发布的关于加快淘汰部分行业落后产能的通知精神。
中国冶金工业规划院院长李新创表示,钢铁业“十二五”规划主要关注的内容包括“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联合重组、产业链建设”等。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王义芳表示,“重组后,我们规模是大了,全国第一。但与世界钢铁巨头德国蒂森克虏伯相比,我们粗钢产量是它的两倍,但利润还不到它的五分之一。我们再不提升产品结构,规模优势将不复存在。
据钢之家机构了解,限制产能、淘汰落后、推进兼并重组等相关政策将在今年陆续出台。但政策要能够切实实施光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必须调动起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例如对落后产能进行环保罚款、征收碳排放税;兼并重组过程中将产值和税收按企业的注册地统计或征收。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实施进程就会加速。
就在两会期间,备受市场关注的《钢铁业联合重组指导意见》有了眉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表示,钢铁行业的重组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具体政策静待两会后出台。
热点话题四 房地产市场
新年伊始,在声声的“虎虎生威”的祝福中,房地产行业没了往日的“威风”,在自上而下的打压,政策接连出台之下,阵阵寒意充斥楼市。
在两会召开前,XXX与网友交流时,提到自己也体会过所谓蜗居的滋味,更强调“有决心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把房地产市场管好”。而且近日召开的两会中,各大财经网站的网友调查中,楼市也是被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之一,两会众多代表、委员多对此话题各抒己见、出谋划策。
相信在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十一条”为基调,各地政府配套政策相辅,土地管理、银行机构全力支持下,2010年房价这匹驰骋狂奔多年的“野马”,习惯性“脱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1、力度前所未有
在犹豫和怀疑之中,2009年商品房销售价量齐升意外出现“井喷”背后,开发商又意外赚了个“盆满钵满”,让在08年底开始观望、“抄底”的人们受伤不已。本论调控效果也是同样出现在年底,也是自上而下。走到目前,调控的效果已经出现,但是后面会不会有09年情况的再现,有分析认为,以2005-2006年出台的调控政策为标杆,本次调控频率之高、系统性之强前所未有,必将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轮房地产调控不仅是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之一。
(1)本轮调控自2009年12月拉开帷幕,中央决策层在2个月之内7次以文件或决议形式提出调控房地产的政策方向和具体要求。以“国四条”和“国十一条”为基调,国土部、建设部、财政部、金融监管机构等部门及地方政府密切配合,政策出台之多、措施落实之快实属罕见,中央对房地产调控决心之大毋庸置疑。
(2)本轮调控政策完全出自于中央层面,相关部门配合紧密,信贷、税费、土地等关键措施的执行标准和细则亦由国务院出台。因此,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在这次调控中的控制力明显增强,留给地方政府的回旋余地较小。基于上轮调控的经验,为保证政策执行力,国务院更加重视对于地方政府的引导和监督,比如2009年12月建设部召集200多位副市长参加全国建设会议,监督地方政府加快清理各种房地产优惠政策。
(3)强调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是本轮调控思路的两条主线之一,也是首次将增加供给作为调控的重要落脚点。房价趋势的上涨最终取决于供求,这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有结合抑制非自住需求和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才能从根本上调整供求失衡的现状。因此,以往房价受调控短暂停滞,但供给不足和需求集中释放导致房价报复性上涨的历史应当不会重演。这是过往调控给予的经验,也是政府调控智慧的体现。
(4)最后从内外部经济环境来看,本轮调控与2005年的背景完全不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出口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依靠消费需求是刺激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唯一选择。高昂的房价不仅带来资产泡沫风险,财富的大量固化也将挤压其他商品的消费,因此脱离实际购买力的房价于经济十分不利。
2、两会代表出谋划策
(1)抑制房价先从政府让利做起
税费和土地出让金是房价总成本中最大的一快,那么抑制房价也就找到了对症的药方,那就是政府让利于民,降低房地产税费和土地出让金。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算了一笔账:现阶段涉及房地产的税种有12项之多,收费多达50项,这些税费占到房地产价格的30%~40%,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房价。
全国政协委员梁季阳直言,目前高房价的病根在土地财政。他表示,地方政府才是房地产交易中最大的获利者。
(2)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两会间隙接受媒体群访时表示,中国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仍有很多困难和阻力。
在建设廉租房资金方面,他表示,中国目前的保障性住房大多数都是来自政府的财政资金,以后可考虑通过以公司合作伙伴关系来建造。即政府提供规划、政策条件、出引导资金,调动社会力量包括企业资金、民间资本等加入到建设中来。
(3)从重征收土地闲置税
房地产研究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经济学院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郭松海近在两会期间表示,土地税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为了消除重复征税,鼓励土地流转,解决土地利用的土地闲置、资源浪费等问题,应重构土地税制,积极推进“费改税”;按照土地占有、保有、转让三个环节设计土地税种。
郭松海将上述问题写入了《重构土地税制 积极推进费改税》的提案中。
另外,郭松海提出,应该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在房地产业的收益,将房地产业的收益纳入国家预算管理,降低地方的收入比例,增加中央的收益份额。
此外,还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权,给予地方政府充足的行政成本,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甚至消除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的有限理性合作。
(4)尽快制定《住房保障法》
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张兆安说,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保障性住房问题,居然没有一部国家法律来规范。张兆安在此次两会上提出议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抓紧制定《住房保障法》,明确政府、企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张兆安说,当前各级政府对住房保障的重要性认识是到位的,解决问题的决心是大的,投入是可观的,但由于整体立法的滞后,工作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谁保障?保障谁?保多少?怎么保?保障房怎么造?造多少?给谁造?怎么分?所有这些问题,现在都没有一个权威的依据和标准,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5)发展公共租赁房 解决“夹心层”心病
全国政协委员郑惠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为了解决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之间的“夹心层”住房困难,各地政府应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经验,大力建设公共租赁房。
郑惠强说,公共租赁房是指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由政府投资建造或以一定方式对建房机构提供补助、由建房机构建设,并以较低价格出租给中低收入群体居住的住房。公共租赁房在新加坡、香港等地已成为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内地近年来也日益受到重视。
3、2010年楼发展前瞻
全国“两会”期间,包括国土资源部调控司司长、法规司司长、耕地司司长、执法局局长、土地利用司司长、勘察司司长、规划院院长、总督察办主任,以及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沈阳、济南、成都、西安等九位督察局局长在内的百多名官员,被分成30个小组,奔赴全国30个省区市进行实地调研。根据此前调研组成人员的安排,此次30个调研小组中包括80余位国土资源系统的司局级官员,而广东调研组由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局长束伟星担任组长。可以说,调研队伍规格之高、高级别官员之众较为罕见。
针对这次大规模、高规格的调研,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为下一步出台相关的土地调控政策提供参考,并把这次调研解读为房地产市场“二轮调控”风暴再起的信号。
另外,有媒体从两会上了解到的消息,两会后国家相关部委将对信贷、财税、企业融资、土地等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措施。
如银监会将严控投资投机性购房贷款、严控开发贷款;证监会将联合国土部拟定上市公司募资管理新政。另外,《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草案)》也已获原则通过,险资投资不动产门槛进一步提高。
眼前的这场房地产调控,强调从供需两个层面双管齐下,并且显示出远近兼顾的突出特征。远,通过增加商品房供给和安居工程,缓解中长期楼市供求紧张局面;近,运用信贷、税费和土地等政策,抑制房价非理性上涨。
目前在中央空前的调控决心和力度下,地方政府对于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正由点及面有序铺开。有理由相信2010年楼市将在政府的强制调控下,楼市的发展将走上平稳、健康的道路。
附录:“两会”声音
■苏宁:央行称近期不出台楼市调控新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昨日表示,央行实施的二套房贷新政已发挥作用,目前还不存在出台新政策调控房市的需求。
■刘明康:不愿房价大起大落会审慎发放贷款
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的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5日表示,“谁都不愿意房价大起大落”。银行业还是要支持房地产事业 的发展,但会审慎发放贷款,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房地产的健康,稳健的发展。
■俞正声:上海将出台综合措施遏制房价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表示,上海将进一步出台包括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政策在内的综合性措施以遏制房价,预期未来上海住房状况会向好的方向转化。上海市将争取在3月底之前推出公共廉租房相关政策。未来的住房发展纲要将在3月底研究,4月初征求社会意见。
■李肇星:房价过高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大会发言人李肇星在会上表示,有的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来稳定房地产的价格。
【点评】
本次房地产调控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增加供应,增加商品房供给和安居工程,改变市场的紧张供应状态,缓解中长期楼市供求紧张局面。钢铁行业机构钢之家网站指出,房地产行业一直是钢材的使用大户,尤其是螺纹钢、线材等建筑钢材的需求量更大。同时,住房周边相配套的生活设置,如商点、学校、医院等,这些都需要钢材。据统计,2009年房屋建筑用钢材约1.92亿吨,比2008年同期增长7.6%。预测表明2010年,全国房屋建筑所需的钢材2.16亿吨,同比增长12.7%。
无疑,2010年楼市供应量的增加对钢材需求总体的提高将不容忽视,将营造一个巨大的钢材需求平台。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