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委员们在提案中表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3月13日《南方都市报》)
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繁荣的大背景下,本着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一种思路,让小学生接受繁体字教育,21位文艺界委员的这项提案用心肯定是好的,但效果却未必。
所谓文化之根,我的理解应当是基础、根本或者本源。中华文明经历漫长的历史之河,留给我们后人的文化遗产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书法、音乐、绘画、建筑、园林莫不如此,即使抛开这种有形的东西,民俗、习惯、宗教、礼仪中更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善加挖掘,好好继承,从这点上来说,文字固然有文化传承之功,但文字还仅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
再说了,即使文字确能让我们有找到“根”的感觉,那也不是繁体字,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抛开最早的图画文字不算,刻在龟壳、兽骨上的甲骨文字才是中国定型文字的最早起源,而在之后文字的演变历史还长着呢,比如还有因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的金文,之后的大小篆,确切地说,在汉隶出现之前,别说认识简体字的人,即使通读繁体字,也认识不了这些文字的老祖宗。
至于说简化字有隔断中华文化之嫌,那就更不确切了。中国文字演变史可以证明,文字的演变本身就是由繁变简的过程。夏、商、周三代,就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小篆的产生正是史籀“始变古文,别创新体,以趋简便”的结果。而秦朝丞相李斯所创小篆,也是秦始皇灭六国后,“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而“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今天的简体字由繁而简虽则不过50多年,但是我国目前已有10亿以上的人掌握了简化字,世界上已有120个国家的21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港澳台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简化字,这已经足以说明简体字强大的生命力了。
其实同此次21位委员的建议一样,早在2004年就有政协委员提出并被北京市教委正式否决,理由除了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不符外,还有就是繁体字的学习内容会加重学生负担。
由此看来,小学生不认识繁体字应该不会使中华文化断根,更何况在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包括传统京剧进课堂,传统节日放国定假之类的措施不断推出,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正以磅礴的大气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繁体字的命运太焦心,更不必为文化的断根太焦心。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匿名2008-03-16 11:19:44
繁体字还是有必要学习与教导,简体字可做为公文书使用,但是在文学表达与文化传承,还是以繁体字为正统,毕竟简体字的任务就是方便学习,容易书写与降低文盲,然而中文字的文意原意初衷,全都丧失,仓颉造字六书的定义全部都荡然无存,这应该不是我们炎黄子孙所应该乐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