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镀锌工艺及其镀层与电镀、热浸镀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1) 镀层无氢脆;2)节约电能达80%;3)镀液配方无毒,废液处理简便;4)投资少,工艺简单便于掌握;5)镀层厚度范围大(<10-100μ)易控制,可代替电镀与热浸镀的镀层厚度获得各种耐蚀要求。主要缺点是受镀件的外形、尺寸及重量的限制。[2]
由于机械镀锌的节能和环保优势,今天更被人们所关注。机械镀锌的机理与传统的电镀、热浸镀有本质的区别,它是依靠机械冲击能量和伴随镀液的物理化学作用,将锌粉冷压到被镀的钢铁工件表面,形成锌镀层。除了机械冲击作用外,保证工件表面镀层形成的镀液配方是该工艺的关键技术。关于镀液配方的研制有不少的报道,但配方的实质性内容大都未公开,本文对机械镀锌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研制出得到实验验证的的镀液配方,为机械镀锌生产准备了条件。
1 机械镀锌工艺配方的机理研究分析
1.1 机械镀锌镀层形成的必要条件
任何固体物质都具有不同于内部基体性质的表面及表面能,若使两种金属固体能够以近程力相结合,除了两种固体的本身性质是决定因素外,还必须具备下列必要条件:
图1 固体表面的双电层及电位分布
1)两固体表面必须始终保持清洁活化状态,不允许有污染膜和其它膜层存在。
2)金属固体在液体中的界面产生表面电荷的规律分布,形成所谓的霍尔姆兹(Helmoholts)双电层,是一般能量的固体粒子难以越过的阻挡层.如图1.
只有当微粒获取很大的单位质量能即能量密度,才有可能越过该一个分子厚度的阻挡层。机械镀过程即满足以上条件,在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的同时,实现镀层沉积。
1.2 机械镀配方及物料的分析
机械镀锌可获近于10 μ的薄镀层[3],决定了锌粉直径不超过该尺寸。另外,为让锌粉能获取足够的能量密度,粉粒平均直径应在μ级范围内。
1) 能除去工件和锌粉表面的氧化污染物,使其在施镀过程中始终处于清洁活化状态。
2)对锌粉具有湿润、分散作用。
3)镀液应有对酸碱作用的缓冲性,以保证整个工作过程中镀液性能的稳定。
4)镀液呈酸性[4]。
1.3 镀液配方的组成及其功用
根据以上镀液的性能要求,主要成分(因素)设计为某种有机酸、该有机酸的盐及某非离子活性剂的水溶液。
对锌粉和工件表面具活化作用的有机酸,在冲击作用时,能使工件、锌粉表面的氧化膜溶解除去。施镀前后溶液的有机酸的消耗,pH值的增大,证明物料中唯一能与酸反应的锌氧化物确实受到有机酸的作用:
X- 某金属元素
同一种有机酸及其盐,因同离子效应组成酸性的缓冲溶液,保证在工作中溶液的pH值不发生过大的改变,使溶液性能维持稳定,该有机酸的盐也是一种可溶的分散剂,增强镀液的分散能力[5]。
非离子活性剂在水溶液中不离解,因此稳定性高,不受酸碱盐所影响,且相容性、耐硬水性强。更重要的是它能进一步提高溶液的分散、乳化、湿润、增溶、洗涤清洁作用[6]。上述的作用可列表1如下:
表1 获各种必须功能的措施
○-措施单独具有的功能 ◎-与其它措施配合具有的或得以加强的功能
2 机械镀锌的工艺路线
根据资料[1]机械镀锌工艺路线为:
3 实验验证
3.1 实验条件
溶液组成见表2.
表2 溶液配方
1)被镀试件:尺寸Φ10×30圆柱体;材料45钢;表面粗糙度Ra 12.5 ,重量
2)锌粉:粒度800目以上,外观灰色;重量
3)玻璃珠: 直径Φ3-Φ6, 总体积与试件体积相当;
1)将有机酸及其盐各
2)A溶液为环境室温
3.2 试验过程及操作
1)将
2)取与试件装载体积相当的冲击物料Φ3-Φ6玻璃珠;
3)试件与冲击物料装入 容积为
1-机架;2-可调支承;3-活动板;4-支承轮;5-滚桶
6-物料;7-无级变速减速器;8-电机
图2 滚筒装置简图
4)旋转过程中定时分次放入先准备好的
5)B溶液镀锌操作过程和条件与A相比,仅溶液浓度、温度及与固体物料体积比减少较多(溶液刚淹没固体)外,其余均相同.见表3.
3.3 实验结果
分次取出的所有试件表面,未见镀层沉积,仍保持原表面的闪镀铜颜色,色泽稍有变浅。
1)施镀第14 min取出的第一个试件,观察到断续点状的镀层在其粗糙表面突起处形成。
2)第24 min取出的三个试件,其表面镀层连续,在较光滑的端面处,灰白色膜层十分完整,在特别粗糙面的波谷处镀层呈间断状。
3)第35 min取出的全部试件,其镀层状态与24 min取出的试件基本相同。
3.4 结果分析
用A溶液不能形成镀层的主要原因为;
1) 溶液浓度不足,有机酸盐和活性剂在溶液中的分数较小,相应的清洁、活化、湿润及分散功能均达不到成膜要求。
2) 因溶液的质量和体积较大,相同量的锌粉在溶液中的分数也较小,导致锌粉接受冲击物料向试件表面冲击的概率大大减小。
3) 较低的室温使施镀过程中应有的化学、物理反应变得相当微弱 (在滚筒开口处嗅不到异样气味)也可能是镀层不能形成的原因之一。
因溶液体积适当、温度稍高克服了B溶液的缺陷,形成镀层。施镀时能在滚筒开口处嗅到轻微的刺激气味,可见物理化学作用较强。
经对试件镀层的观察,1)表面较粗糙的凹处镀层不连续,主要是较大直径d的玻璃珠对小曲率半径r的凹轮廓处不能接触形成冲击。如图3所示,只有d/2<r才能保证冲击过程正常进行。本实验玻璃珠最小直径是3 mm,当r<1.5 mm时将无法形成镀层。
2) 经表3试验结果证明,锌粉量恒定,施镀时间超过30 min 后镀层不再增厚,这与资料[6 ]的结论相同.如图4.
图3 冲击料的最小直径和试件轮廓间的关系 图4 镀层厚度和时间的关系
3) 施镀完毕的残液中有一些粒度较大的粉粒,可见粉粒直径越大越不易被利用成膜。其原因是被冲击的能量密度较小所致。但极小直径的超细微粉,市购困难。本实验用800目的锌粉,未达到较高的90%的利用率。
4 结 语
1) 经过实验验证,本文研制的机械镀溶液组成具有机械镀锌所需的性能。本溶液为缓冲剂,能在整个过程中维持酸性的稳定,保证过程的正常进行。
2) 锌粉的直径的选用应小于10 μ,否则将降低利用率,甚至不能形成镀层。
3) 当锌粉量一定时,镀层的最大厚度与时间无关,即厚度受锌粉量控制,因此,生产中镀层厚度控制易于实现。
4) 冲击物料的直径尺寸与工件表面的不平度及粗糙度相适应,否则将使镀层质量恶化。
5) 配制镀液浓度可参照B溶液执行,镀液体积应与固体物料相匹配。工作温度不可太低,最好取
6)本配方简单,易行。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